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开展模拟教学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力。模拟实践的性质有:模拟性、实践性、合作性、游戏性。模拟实践的内容:模拟教师角色,模拟教师备课,模拟说课;模拟上课,模拟教学工作等。把握指导措施是提高模拟实践质量的重要环节,具体有实践安排,辅导教师安排,训练形式安排,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进度配合,模拟实践积极性调动,管理与考核等。  相似文献   

2.
模拟思维法     
模拟思维就是人们通过模仿某一事物的形态、特点,用来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模拟思维法又叫模型代方法、仿真方法。仿生学就是运用模拟思维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模拟思维方法一般分为形态模拟、功能模拟、教学模拟三种。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看,广告学专业模拟实践教学目前依然附属于理论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方法有待改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建立。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模拟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模拟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加强模拟实践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分析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从而促进广告学专业模拟实践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仿真技术在培训鉴定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模拟和仿真模拟技术是指使用仪器设备、模型、计算机虚拟技术,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的一项综合技术。 仿真模拟可分为:情景模拟、心理模拟、构造模拟、运动模拟等。从技术手段卜可分为:计算机虚拟、系统集成模拟、可编程序模拟、多媒体模拟(声、光、电,特别是激光)、逻辑分析模拟等。 仿真模拟技术的优点是:形象、科学、简易,安全、经济、实效。 在我国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领域,虽然各种职业(…  相似文献   

5.
模拟教学法及其实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职业学校常常由于缺乏训练设备、场地、材料和资金等客观问题,学生不能到真实工作岗位实习.模拟教学,能够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习条件,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本文阐述了模拟教学的常用方式,如全部模拟和局部模拟,仿真模拟和近似模拟等;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即教学前的充分准备、组织与实施模拟教学、总结和评价;模拟教学的效果反思.  相似文献   

6.
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之一,各法律院校法学专业无一例外开设了该课程。但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凸显出忽视庭前准备环节教学、模拟教学案例不典型、模拟角色“表演”成分过重、模拟庭审重程序轻实体、庭审场所、标志、言行欠规范等问题,致使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加强庭前准备教学指导,精选模拟教学案例,程序实体并重,教师担任模拟角色与学生共同模拟庭审;规范庭审布置、着装、庭审言行,加大模拟法硬件建设投入,是改进模拟法庭教学、实现模拟法庭教学功能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模拟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职业角色 ,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模拟教学能够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 ,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习条件 ,因此在职业教学实践中能够广泛运用。一、模拟教学的类型1 从模拟的程度来分 ,模拟教学可分为全部模拟和局部模拟一个岗位活动是由工作内容和环节组成的 ,教学过程中既可以模拟岗位全部活动过程 ,也可以模拟局部过程。全部模拟教学是对一个实习课题全过程进行模拟替代。如 :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实施“模拟股市”教学 ,股市行情完全参照沪、深两市的交易和变化情况 ,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8.
情景模拟测验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选拔和测评中.情景模拟测验分为操作类情景模拟测验和管理类情景模拟测验.本文重点探讨了管理类情景模拟测验.  相似文献   

9.
情景模拟测验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选拔和测评中。情景模拟测验分为操作类情景模拟测验和管理类情景模拟测验。本文重点探讨了管理类情景模拟测验。  相似文献   

10.
模拟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谈判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一要确定模拟教学项目,二要设计课程单元模拟教学方案,三要具体实施模拟教学,四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评价模拟教学.  相似文献   

11.
苗晓锋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5):124-126,128
<模拟电子电路>是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该课程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本、专科教学从专业化方向转变到基础化方向上来,如何培养出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和问题意识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等,是该课程教学科研人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评价多元化三个方面,对<模拟电子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美的客观性问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等对象性研究上,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美的客观性问题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客观性原则”的指导下;在诸如“老庄哲学”、“佛掸哲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各流派所隐含的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追问方式的辅助下,方能得到逐步“澄明”。所谓“美的规律”或者美的客观性,若从对象客体方面来讲,那就是指对象客体所“固有”的审美属性在恰当的审美关系、审美实践中“呈现”出来。若从主体方面来看,那就是指主体所“固有”的审美的“本质力量”在恰当的审美关系、审美实践中被“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应用非线性控制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活动是最复杂的人类活动之一,现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显示了强烈的线性特征,教学双向交互也呈现出“输入——输出”的必然因果关系。然而,教学结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也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试图引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解决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梳理国内外数字教科书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样态演变,探究教育攸关者与数字教科书的角色博弈,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展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路向、呼应时代的“人性彰显”根本价值诉求,是数字教科书研究应有之义。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智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诉求,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未来路向将以教科书、教学以及教材等核心概念重构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发展”理解旨趣重构数字教科书,基于“学习者本位”价值旨趣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教学生态,基于“未来课程”实践旨趣创新教材观。  相似文献   

15.
库恩的范式理论产生了超出科学哲学界的巨大影响。然而,库恩在“范式”定义上的模糊性也招致了大量批评。库恩在晚年放弃了“范式”一词,但为时已晚,他承认“范式”一词已失控。鉴于“范式”一词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在各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理性主义立场重新考察该概念及其定义就具有重要意义。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展现出的矛盾的立场,为反驳相对主义的“范式”定义提供了线索。无论是在范式的诞生还是崩溃阶段,技术实践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心智成熟、拓展自我与自我完善三个维度给"什么是教育"进行新的界定和辨别,并围绕教育的基本属性提出判断"什么是教育"的标准,纠正处于教育发展潮流中那些不知不觉地将不是教育的东西纳入到教育之中的行为。鉴于此,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需要回到原点自觉地彻底地反思"什么是教育",运用新思维方式对"教育究竟是什么"进行再思考,更需要人们去容纳并利用这种对教育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在应用TL回路的原理分析跨导线性环电流放大器的基础上,以电压模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导了跨导线性环电流放大器频率特性的表达式,证实了跨导线性原理关于增益表述的正确性,以及该电流放大器具有较高上限截止频率的论述。在推演过程中说明了该放大器为理想电流放大器,其输出电流iod≈ion,从而克服了电压模电路中的密勒效应。输入为电流源激励,即输入端呈现低阻特性。正因为跨导线性环电流放大器具备这些特性,才使得它在高速、宽带集成电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面对当前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难题,“在地·参与”办学理念提供了一种改革的方向。“在地·参与”意味着大学应以高深学问为依托对自身所在之区域进行服务式反哺活动,具有关联性、学术性与互动互利性的特征,知识生产模式III与“四螺旋”理论是其产生的内在理据。台湾中正大学(CCU)教育学院以“在地·参与”立身,这既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CCU教育学院内部现实变化的必然需求。为此,该学院进行了多方位的实践,组建专门性服务组织、安排服务学习课程、设置短期培训与咨询、承担相关课题、公开发表论文与学生学位论文指导等是其实践“在地·参与”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digital divide has narrowed with regard to one definition of access to technology—the binary view of the “haves” and “have-nots.” However, use of technology at home and in school is not equitable for all students. According to recent literature, a broader and more nuanced defini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divide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ways technology is used or not us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review is to examine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 use by K–12 students, highligh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evolving digital divide. This review integrates findings from empirical studies, theoretical articles, research reviews, and government survey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present a renewed look at an evolving digital divide,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unequal student use of technology, sugges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ovide current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