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旅游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旅游全局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得出旅游结构为以成都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情况、交通可达性四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测度与绩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聚式发展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利用空间集聚指数法和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区位熵对2003-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及其绩效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地理集聚度较高且上升明显,但不同行业的地理集聚度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装备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结构效益在下降,各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结构素质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差异明显且变化趋势不同.装备制造业的地理集聚度与绩效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可以为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阶段转变,创新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研究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对于深化创新地理理论和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制造业大省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制造业创新研发和制造业创新转化两个环节构建制造业创新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的结构特征和格局演化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发现:广东省大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高于中小型制造企业,但小型企业的制造业创新活力较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制造业创新能力最强,而内资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创新能力较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而纺织服装、家具制造、造纸印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广东省制造业创新在新产品开发环节强于基础研发环节,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格局,从业人口规模、GDP规模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有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9—2022年刊载的641篇制造业服务化相关核心期刊文献,基于文献计量法及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对作者、研究热点、研究脉络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发文作者合作网络较为紧密;研究热点包括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成因、优势、路径、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企业绩效、服务创新等。演化脉络按照“起步→基础→深化”的模式发展;而围绕“互联网+”、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等关键词展开的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2007年和2014年工业行业RD技术溢出有向无权和有向加权网络,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发现,工业行业间RD技术溢出联系不够紧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系逐步增强,RD技术溢出单向网络的中心化程度很高,主要集中在七个行业,占整个网络RD技术溢出量的70%以上,但行业对RD技术溢出的吸收比较分散,使得同时考虑溢出和吸收双向的网络中心化程度较低;网络核心—边缘结构较显著,属于多核心结构网络。处于网络核心地位的都是机械制造业中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RD投入对其他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促进作用;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链中与中下游联系紧密的医药制造业处于边缘地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处于半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6.
 旨在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并重点研究产业聚集的区位因素。首先利用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从1988-2005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聚集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从其变动趋势上来看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2)从聚集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两极分化严重;(3) 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沿海地区较之内陆地区更有利于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好、企业数量多、人力资本大、对外开放度高和地方保护程度低的地区相对更容易形成产业聚集地;此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量、对外开放度和地方保护在当前是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泛长三角内部制造业的空间转移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制造业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将泛长三角4省1市分成“核心-边缘-外围”3个圈层,选取2000-2004、2004-2008和2008-2012年3个时间阶段,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各研究单元的制造业增长量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绘制出产业部门偏离分量图,对不同圈层之间的产业转移过程进行研究.最后基于“推-拉”模型,对泛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Science Direct为数据来源,以镁合金产业国际合作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将合作数据分割为若干个"静态瞬间",获得2001到2010年间各年份镁合金产业国际合作网络图。对比合作网络的网络特征参数获得演化特征,2001—2010年间,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密集、不均匀的趋势,2004年以后,国际合作网络形成了核心-边缘结构,网络节点实质性增长,国际合作网络密集化,平均路径长度缩短;对优先连接机制和地理邻近性连接机制进行回归分析,基于国际合作的二分变量特征,运用Log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先连接机制和地理临近性连接机制均作用于合作网络的形成,但是,优先连接机制的作用显著大于地理临近性机制,优先连接机制是核心-边缘结构形成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依据知识图谱理论,基于中国知网1998—2018年关于该主题的核心期刊,使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绘制发文作者共现图谱、发文机构共现图谱以及关键词演化图谱,归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热点、演化脉络和研究前沿。研究表明,发文作者合作关系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均不紧密;核心研究热点包括产业升级、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驱动和技术创新等;演化脉络按照"起步→多样化→纵向深入"的模式发展;而智能制造、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则成为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对其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考察北京制造业地理集聚及其形成机制。北京市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比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相对分散,制造业呈一定郊区化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劳动力结构和空间结构显著影响北京市产业集聚水平。由于北京市具有一体化的高素质劳动力市场,高教育水平、高技能、高职称以及研发型劳动力显著促进产业集聚,低素质劳动力市场由于地域分割严重,不利于产业集聚。制造业向心分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但郊区化则推动产业分散布局。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推动力,地方产业政策与引资政策则导致产业离散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以20个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20个大类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中主要的3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很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同时发现,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现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协同集聚对于转变单一产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整合延伸区域资源与产业,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行业异质性。结论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由此,城市要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基于自身优势,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细分产业进行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14.
着眼于讨论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扎堆"行为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定量描述中国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导致产业空间集聚部门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最高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纺织、水产品、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其形成主要受到技术梯度、农业资源分布及出口贸易造成的技术、资源和需求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而前后向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的规模外部经济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温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143-153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以全国239个地级城市为样本,在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分别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比较其行业差异。结果显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集聚不仅能够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还对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且经济发展特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影响更大;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对本地及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各异,其中信息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物流业集聚、金融业集聚,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商务服务业集聚。  相似文献   

16.
江瑶  高长春  陈旭 《科研管理》2020,41(3):119-129
本文基于419份有效问卷的一手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知识溢出和互利共生两个视角研究了我国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知识溢出和互利共生作为中介变量,分别影响人力资本、相关产业与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之间的关系;文化环境和政策措施对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作用;市场需求对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不显著。结论为充分认知中国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国家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沈运红  黄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88-196
本文使用EG指数测算浙江省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发现集聚产业集中在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随后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互联网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产业互联网对不同产业结构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产业互联网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弱化作用,而对高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弱化低端技术制造业集聚,而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集聚;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会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  相似文献   

19.
冯雨豪  王健  邵子南  杨莉莉  朱乾隆  吴群 《资源科学》2022,44(12):2511-2524
众所周知,资源的空间错配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但二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却鲜有研究深入探讨。因此,为探讨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黑箱”,本文基于2003—2019年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工业产业集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纳入中介效应的GMM动态面板计量经济模型,从全国、区域以及错配类型3个维度,分析工业用地空间错配如何通过工业产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①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工业用地空间错配总体呈加剧趋势,东部城市大多呈短缺型错配,中西部城市大多呈过度型错配。②全国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不仅直接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而且通过降低工业产业集聚度,间接降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③区域层面,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抑制了东部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由于工业用地短缺促进了工业产业合理集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抑制效应。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空间错配的加剧导致工业产业集聚度的降低,二者同时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④不同错配类型下,过度型错配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结果一致。短缺型错配地区与东部地区结果稍有差异,其错配的恶化导致工业产业过度集聚,降低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主要政策启示为:应立足不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合理配置工业用地,促进工业产业适度集聚,激发用地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