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黑龙江省中东部一次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许立新  杨峰 《科技风》2014,(14):183-183
通过对"岁月"轮海难事故的思考,分析了船舶面临倾覆危险时,求生准备方面的不足,弃船时应急措施的不当之处,船长及船员的失职行为,提出了在船舶发生海难事故后,为挽救人员生命应采取的应急求生准备与相应的求生措施,以避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整理2001~2013年洪泽湖区域冷锋型大风天气个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大风气候特征,明确了大风产生的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分析了关键区内多个因子与大风的定性定量关系,建立了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急流和强温度梯度带等是造成冷锋型大风天气的高空天气系统。强大的冷高压和与它配合的地面冷锋是大风天气的地面天气系统。关键区内地面上较大的气压梯度、冷锋后较大的三小时正变压、850hpa较强的温度梯度和中低层一致的偏北急流等因子对大风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海上出行日益增多的年代,海上恶劣的天气使得海难事故逐渐增多,不少人因海浪救生援助不够及时而失去了生命,海难的发生导致我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我国的大国形象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及时维护我国的形象,挽救剩余可利用的价值,我国大力开展海浪救生的技术学习,并且成立了海浪救生抢险队,来挽救我国海上的经济损失和维护我国海上救助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青海东部两次大到暴雨天气卫星云图及产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9年6月18日下午至夜间和2009年8月17日夜间在青海东部地区发生的两次大到暴雨天气,从影响系统、卫星云图及产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的冷空气是大到暴雨天气发生的前提和条件,两次天气过程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不同,造成的天气也不尽相同,"6.18"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团状,具有暴雨云团的特征,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区域性的大到暴雨天气,"8.17"过程的卫星云图呈带状,云团所经的区域出现了大风、冰雹和不均匀的短时大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恶劣天气是影响飞机正常起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影响飞行的所有正常性因素里,天气可以占到七至八成。大风、暴雨、雷电、冰雪、多云等都会给飞行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轻则颠簸,重则机毁人亡。只有全面分析恶劣天气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的应对,减少飞行事故。本文介绍了恶劣天气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提出了保障飞行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朱伟升 《科技风》2012,(4):165-166
进入高温酷暑季节,持续高温天气极易造成作业人员身心疲惫或设施设备异常,进而引发各类事故.因而制定各项施工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在施工现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针对高温季节施工作业人员易疲劳、易中暑、易发生事故的特点,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中暑、高处坠落等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高温季节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9.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8~9日西藏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500hPa及200hPa格点场及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2年2月8~9日西藏大范围出现的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12.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大风及风沙天气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70~2000年发生在青海省的大风及风沙天气资料,总结出产生大风、风沙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其阶段性,初步分析了风向、风速、地表状况等因素在此类天气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建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138-138,223
恶劣气候是指包括阴天、雨、雪、大雾、高温、冰冻、大风及沙尘暴等相对于晴天而言的恶劣天气,现在高速公路行驶的小型汽车越来越多,突发事故也越来越多。针对恶劣天气对高速公路小型汽车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了高速公路恶劣气候下的行车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行车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06年3月26日~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锋后大风是沙尘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辐合,为沙尘暴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愈发密切,使我国对海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变得日益关注。对于船舶而言,其能否安全航行,不仅关乎到货物能否顺利到达指定目的地,还直接关系到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在船舶航行中,热带气旋是影响其安全航行的重要因素,当海面中出现热带气旋时,往往会伴随大雨、大风以及风暴潮等诸多极端恶劣天气的产生,这些极端恶劣天气会掀起巨浪,从而造成船舶失控甚至被打翻,这势必会给船舶的安全航行造成极大危害。鉴于此,本文便以南海热带气旋为例,分析了热带气旋对船舶安全航行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防抗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5,(19)
韩国"岁月"号滚装客船从仁川港出发前往济州岛,这艘载有476名乘客的船舶在全罗南道珍岛郡屏风岛以北20海里的海面上发生侧翻,并最终导致船舶倾覆,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船舶结构、天气原因还是人为操作上的失误,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救援,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0年2月中旬西藏大范围的大风天气过程,及其对交通、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城市空气质量、户外悬挂物等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此次大范围的大风天气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提出了开展大风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所谓寒潮,就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冷空气,像潮水一样连续大规模的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寒潮来临时会造成急剧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伴随其他气象要素也会发生很大变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对于民用航空运输的影响尤为严重,寒潮过程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可对进、离场航空器的起飞爬升、进近着陆以及着陆滑跑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发生飞行等级事故,是冬季航班延误甚至关闭机场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10年3月19日青海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大风、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分裂短波槽的垂直结构为大风、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省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