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当前运动对Lepfin效应的主要研究工作。Lepfin是近年发现的能量平衡调节的激素,是Ob基因的表达产物。运动对Leptin水平的影响表现在:长期有氧运动可降低血Lepfin浓度,减少脂肪组织Ob基因的表达,而一次性运动对Lepdn表达和其血中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运动的这些效应可能依赖于运动负荷量和运动时间。  相似文献   

2.
肥胖、瘦素与运动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综述了ob基因及肥胖基因表达产物—leptin的结构、影响人类Leptin浓度的因素和Leptin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着重探讨运动对Leptin水平的影响和运动与瘦素水平,并对未来研究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低强度运动对肥胖女性TNF-α及Leptin的影响,本研究让10名肥胖女性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强度为40%HRR,持续1小时的运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安静状态下,肥胖者的TNF-α浓度比非肥胖者有所增加,Leptin水平显著增加,运动后TNF—α、Leptin均比安静时有所增加,并在运动后3h达到最高,且TNF-α的变化与Leptin显著相关,提示,一次急性运动对肥胖相关因子TNF-α、Leptin有影响,TNF—α、Leptin在肥胖调节中可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肥胖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瘦素(Leptin)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Leptin的分泌和调节,国内外有关瘦素的生理学作用,瘦素与运动关系的研究近况,不同强度和时间的运动对血清瘦素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前景提出展望。结论表明:瘦素在运动训练中具有潜在的价值,可以用血液中的瘦素水平来监控运动训练,了解不同运动对瘦素的作用及机制,开.展瘦素与运动的关系及其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瘦素及其受体与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瘦素 (Leptin)是肥胖基因 (obgene)的蛋白表达产物 ,其主要作用是与其受体 (leptinreceptor,orOB R)结合进而减少体脂 ,控制体重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运动训练可影响obmRNA表达和血Leptin浓度。体脂的改变亦可明显影响肥胖患者的瘦素及瘦素受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康杰  刘畅 《体育科研》2023,(6):1-12
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不平衡是体重过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加身体活动和/或限制饮食摄入来实现能量负平衡是诱导减肥的常用方法。但这些干预行为对体重减轻的幅度小于预期。减肥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体会通过一套协调补偿机制,来抵抗增加身体活动和限制饮食摄入导致的能量不足。本文对这些特定的代偿现象、潜在驱动机制及其对减肥的实际影响进行综述。确定了几种能量补偿的来源,包括静息代谢率的降低、非运动活动产热的减少以及饮食动力的增加。目前支持能量补偿的实证仍然有限,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各种能量补偿来源对减肥结果的影响作用。由于运动的潜在补偿性和个体差异,通用的“一刀切”减肥运动处方并不广泛适用。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运动处方与体重控制建议应具有个性化,同时应将生理、行为和环境等限制因素对能量平衡调节的贡献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7.
运动应激导致机体骨骼肌细胞内的相对能量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机体恢复相对能量平衡状态对机体运动能力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MPK在运动适应过程中对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维持细胞自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次性运动中AMPK的激活具有运动强度依赖性和运动时间依赖性.AMP/ATP比值改变是运动适应过程中AMPK激活的主要机制,Cr/PCr比值、葡萄糖等细胞内其他能量物质状态、H+浓度变化和LKB1等骨骼肌AMPK上位激酶的变化对AMPK激活也有影响.阐明了在运动适应过程中AMPK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瘦素与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瘦素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具有增加能量消耗、减少食物摄取、减少体脂、控制体重和调节能量平衡的一种激素,与体脂含量密切相关,其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急性运动对血中瘦素的影响有不变和下降的不同结果;长期运动训练可降低血瘦素的含量,这是由于体脂量的下降所致。运动对血瘦素的效应存在着延时性。  相似文献   

9.
Perilipin作为脂滴表面的主要结构蛋白,在维持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方面起到了生要作用。它作为一种“分子开关”,对脂肪分解起到了双向调控作用。本文通过运动对Perilipin相关影响因素的影响,来探讨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
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内的能量平衡状态被破坏,因此,机体恢复与维持能量状态的平衡对运动能力有重要影响,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5′-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细胞内的能量监控器具有这种作用。AMPK在一次性运动中能以强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激活,其机制主要与运动中AMP/ATP比值改变有关,AMP通过3条途径激活AMPK:直接别构激活;使AMPK成为上游激酶的更适底物;阻遏蛋白磷酸酶对AMPK的抑制,ATP与AMP的作用相拮抗。其他能量状态的变化如磷酸肌酸、肌酸、葡萄糖和肌糖原也对AMPK的激活产生影响。阐明运动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对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系统运动减肥过程中血、脑胰岛素水平的改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复制系统运动减少腹部脂肪积累的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放免的方法测定了血清、脑脊液及脑组织中胰岛素和C肽水平,并分析其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运动能提高脑胰岛素水平,系统运动所致的脑胰岛素水平增高在运动减少腹部脂肪垫脂肪积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动对腹部脂肪积累及肥胖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复制了系统游泳运动减少腹部脂肪积累的大鼠模型;用Northern印记杂交测定了训练大鼠及对照大鼠ob mRNA表达量;并对运动减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游泳运动减少腹部脂肪积累与运动所致的ob mRNA表达水平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运动、饮食对lepti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机制研究是目前最为活跃并取得迅速进展的领域之一。Leptin是Ob基因表达的产物。简单介绍了leptin的结构、功能及leptin抵抗,综述运动、饮食对Ob基因及其产物lepti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不同程度肥胖青少年形态、机能、糖脂代谢及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索非医疗运动手段治疗青少年肥胖的可行性方法。方法:招募50名13~19岁肥胖青少年,依据BMI值分别纳入中度或重度肥胖组,每组25人。两组受试者进行6周有氧运动(5days/week,50min/day),在运动前、运动3周和6周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基础生理机能、糖脂代谢和身体素质等指标,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周和6周运动均显著降低两肥胖组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脂肪量、体脂率、血脂、甘油三酷、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或P<0.01),下调重度肥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P< 0.01),提高两组肺活量、肺活量指数和50 m跑、俯卧撑、坐位体前屈成绩(P< 0.05);6周运动还能进一步提高两组的1 000 m跑、平衡能力以及重度肥胖组的瘦体重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或P<0.01),下调两组的基础代谢率(P<0.05)。结论:3周有氧运动就能有效改善肥胖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运动改善体质健康的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的模式,并且重度肥胖者相比中度肥胖者对有氧运动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分组测试法了解太极拳运动对中年女性知识分子体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改善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的体质状况,包括降低体脂率,改善心肺机能,对提高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的上肢力量,躯干、腰、髋部柔韧性素质以及平衡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最大脂肪氧化运动强度(Fatmax)进行减脂、促进健康的研究进展,为进行科学运动减脂提供了理论依据。Fatmax受最大脂肪氧化率(MFO) 制约,而MFO随个体年龄增加而降低,训练有素的人MFO较高,且Fatmax较低,性别与肥胖程度对MFO的影响仍存有争议。药物(营养物)不同程度影响个体脂肪氧化;参与运动做功的肌肉量影响个体脂肪氧化。MⅡT、HⅡT、SIT有着与中等强度或Fatmax持续运动相比拟的减脂效果和健康促进作用;并阐述了不同强度运动的脂肪氧化机制。目前研究仍有4大问题亟待解决:(1)Fatmax的标准测试协议;(2)Fatmax是否是最佳减脂强度?(3)MⅡT、HⅡT、SIT运动的最佳减脂方案问题;(4)间歇运动减脂的机制:刺激的间歇性或脉动性对机体适应性反应起到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动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按照一次性运动(acute exercise)、短期运动(短于16周)训练、长期运动(长于16周)干预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进行综述。分析了运动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