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静 《灌篮》2021,(2):69-70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创新体育学科教学策略,有效进行体育教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策略,教师将其引入体育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形成。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育与知识类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更加关注学生身体发展情况。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发现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通常情况下,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自主性,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体育项目,但基于他们兴趣点的不同,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与时俱进,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发现和促进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其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5日,对我区随机抽取11所小学进行实践类水平测试,测试内容包括:1′30″跳绳、后滚翻、双手胸前传接球(次数与技术)。通过测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体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体育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水平和相应的标准。对我区小学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和反思体育学科教学状况,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中学体育课堂设计中的教师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导入和提问形式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教学组织形式存在单一和混乱、讲解和示范不规范、体能和技能练习比例不合理等现象,就教学设计中的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优化策略,通过完善教师行为,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5.
王竹平 《体育教学》2013,33(9):33-34
区域体育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组织有效则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抓实常态教学基础之上,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沙龙、科研观摩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质,通过搭建比赛平台,赛训结合,提高教师教研能力,通过体育教师技能大练兵和考核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检查和暗访规范体育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正>一、前言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合作、融洽、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使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二、新旧体育课程对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7.
曲哲 《少年体育训练》2013,(3):111-111,9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等狭小空间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作为体育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经常在体育教学中会出现无效行为。  相似文献   

8.
<正>为最大程度地培养、延伸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拓宽体育教学的渠道,教师可以对部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与开发,具体方法包括: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规范化的运动项目体系的类型,即根据新"课标"相关学习领域对不同水平学段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水平目标要求,实施运动项目之间在动作技术上的综合,规范技术动作与非规范技术动作的有机结合,进行创新;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原有的运动形式,结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科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一线体育教师可以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进行教学,但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般会把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笔者认为,对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体育品德的教育贯穿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可以养成积极勇敢、健康向上、诚信自律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德育渗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分析德育与体育的关系,探讨学校体育德育的内容,阐述学校体育德育的功能。基于“乐练赛”体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德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主要体现在: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意志力,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规范学生“健康行为”;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塑造学生体育品格,促进其“体育品德”的形成。“乐练赛”体育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切身体会,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兼顾技能、体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具有非常好的优势,本文从对体育与健康课与团体心理辅导分析入手,谈谈在运用团体心理辅导于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程实践的点滴体会,旨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英 《中华武术》2020,(4):76-78
基于2017年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核心素养基本要求,本文以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之一的情绪调控对学生身心影响进行剖析研究,探索思考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以期学生达到可自主稳定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而在实践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继而为广大一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的常用表述用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预期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因此教师在编制体育教学目标时,应当遵循教学目标编制的基本要求,正确使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显现出的心理活动或动作行为动词进行表述,以体现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可观测性、层次性与累加性等基本特征。根据本人自1989年以来在体育教学中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小学体育教学目标表述用语对照表归纳出体育教师所基本认同的“体育教学目标表述用语”(见附表)提供给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参考使用,以求体育教学目标表述用语的更加规范。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作为语言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交流、营造教学环境、树立教师形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体育教学中突出体育学科的性质,重视技术、技能教学已形成共识,体育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科本质上,回归到技术技能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然而,新课程标准下的技术技能教学与大纲时代的技术技能教学有何不同?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愿学、乐学,为什么同-项技术,有的教师教的趣味盎然,学生学得乐此不疲,有的教师教得生硬呆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6.
梁依萍 《灌篮》2021,(2):97-97
体育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积极参加体育训练的学生,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在很多学生看来,体育科目就是从事体育劳动相关的力量运动。其实不然,体育科目是建立在体育理论与实践生活中的课程。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更要切实参加党体育运动的实际锻炼中。然而,现实的体育课当中,很多学生都没有达到体育教学的大纲要求和身体素质综合发展的要求。现实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影响体育教学是实效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实施寒暑假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制度”的号召,落实好学校体育“第二战场”的新要求,促进学生具有体育锻炼行为和家校体育共育,北京教育学院体育学科“卓越计划”项目组与《体育教学》编辑部于2022年1月9日晚7点联合举办了以“如何设计‘简单、有趣、有效’的寒假体育家庭作业”为主题的线上论坛。  相似文献   

18.
审视当前体育教学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发现在学生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与促进体质增强、教师主导作用与对学生刻苦学习锻炼要求、特有教学规律的遵循、合理的必要的运动负荷安排、传统教学方法、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客观教学评价、体育教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等方面都与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现了一些缺失。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正视修正,这对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是有一定区别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习的时间占有较大的比重,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应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特征和落实路径。阐述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探讨了三者的关系,列举了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分析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统摄性、内核性和衍生性的特征。提出通过提升教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水平、夯实学生运动技能基础、培育学生健康行为、提升学生体育品德修养等途径可达到有效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