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活动,其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的一种空间形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在谈及学校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主题时,实际上指涉了我们对于教育的美好期许。教育关涉我们的生命,是一种为己之学的活动。我们期待着通过接受学校教育使得自己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好的状态,显现出生命的应有气象和本真样态,达至生命的妥帖地安顿。而在现实中,有知识而无文化的人的培养,是人们对于教育的一种不满和抱怨。为此,对于教育中人的培养问题,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回到教育的永恒话题——教育是什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同时,随着人们对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欲求日渐提升,回到学校教育自身,思考“什么是好的学校教育”,“好的学校教育如何可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当国家从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转向提高GNH(国民幸福指数)时,社会开始走向“以人为本”;当教育开始从服务于“上层建筑”、“生产力”转向培养“人”时,社会开始走向了人:当教育由培养作为社会工具的“政治人”、“经济人”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发展”的时候,社会才真正实现了“育人为本”。鉴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人的理解的工具化、抽象化.在国家提出“育人为本”的工作指针时,我们就更需要理解教育所指向的“人”。  相似文献   

3.
解读“教育”幼儿时,爸爸妈妈教我们有礼貌,懂规矩;上学时,老师教我们学习文史地政、数物生化,教我们做课间操强身健体;兴趣班上,老师教我们舞蹈、美术、声乐、架子鼓……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习得知识、培养兴趣……“教”有教学、指导之意,“育”可以解释为培育、培养,教育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将持续终身.我们要解读的教育则是指有目的地培养、发展社会人,赋予其技能和学识的一系列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雷霆 《中国研究生》2022,(11):62-63
<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了教育的政治方向,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研究生教育必须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  相似文献   

7.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凝练总结和核心概括,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以贯之的使命,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的战略认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有力体现,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8.
杨晓波 《天津教育》2023,(28):56-57
<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大命题。“为谁培养人”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就是要在正确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下,通过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深度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建立核心价值,培育面对未来发展的综合素养,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为“双核”育人。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早在2016年12月中央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即强调了“育人三问”的重要意义。养成教育是新时代坚定学生理想信念、陶冶品格情操和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坚定应答,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多年来,我们一直进行教育实践的探索,寻找教育的真谛。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应从“心”而发.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我们依据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厚德启智、以心育心”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教育实践探索,开拓了一条学校心理教育技术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的简单要素是学生、课程和教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个性”解构为“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什么人培养”. 一、培养什么人,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问题. 目前,这方面存在偏离,偏离将导致学校教育错误的个性.需要从现象中厘清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学刊》2023,(S2):211-213
<正>北京景山学校创办于1960年,是由中宣部创立的专门进行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试验的学校。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校63年来,学校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扎根首都教育沃土,开展教育创新实践,努力探寻落实“三个面向”的路径策略,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时间倾向性是将来。人们必须学会如何根据现在预测未来。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掌握发展趋势,而不再听任摆布,我们就能向未来学习”。[1]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真正的教学是“向未来学习”的教学。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向过去学习”的教育教学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这些都是残缺的教育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对文化遗产珍惜之心的缺失;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导致了学生考虑问题脱离实际,…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教育”和“科学研究”这两个理想理念,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的应然含义。指出研究生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宁静为原则的顶天立地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考虑如何教育之前,完全有必要弄清我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教育成果。”“因此,在确定任何一种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之前。必须具有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概念。”所以,“只要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提醒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实际教育行为,不要自欺欺人,要身体力行,为人类未来负责,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今,伴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颜洁 《上海教育》2024,(7):70-71
<正>建青实验学校是一所位于古北国际社区的十五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也是“一条龙”进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在数十年的实验实践中,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到学生中去,研究每一个学生。面对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社会与情感学习无疑是一个解答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更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基地。“厚德”才能“载物”.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理念更认为.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我们的教育.存在专业教育实.素质教育虚;功利教育实.人文教育虚的状况。以至于有学者担忧地指出:我们的大学.仅仅成为了“职业培训所”。  相似文献   

19.
尽管时代不同了,但教育的本质还是没有变——文化的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还是没有变——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主要是人的完美人格的塑造;其影响教育的因素也没有变——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体的一切教育存在。因此,我们还是要传承“三结合”教育模式。但必须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调整我们的教育行为,并最终以提高效能为目标,赋予“三结合”教育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异化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间不仅直指中国高等教育弊端,更是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目标政治化,使教育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属性;情感的沙漠化使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教育正走上“唯理性主义”的歧路,成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视角的世俗化使教育全身心地浸泡在世俗的浑水中,丧失了其应有的崇高与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