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磊 《甘肃教育》2021,(3):90-91
家国情怀是新时期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科,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立足学生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家国情怀素养的基本概述出发,结合初中历史课程,从民族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乡土教育、现实思考等角度,探究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厚植、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应从以往传统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家国情怀;营造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深挖历史人物,呈现家国情怀;拓展课堂内容,内化家国情怀;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显得十分迫切。文章以此为背景,深入探讨家国情怀的有效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正在学科教学当中全面渗透和落实,为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充分凸显了学科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指导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有着很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历史教师应该在正确把握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情况下,创新历史教学活动,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与乡土情怀、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瑰宝关系密切,又是在传统文化瑰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千百年间,中华儿女坚韧不拔的秉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蕴含在家国情怀之中。从根本而言,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家乡乃至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一种大义之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教育工作者老生常谈的任务。不仅是语文教师,所有的教师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提高学识能力,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才能担任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如何根据新时代特点,抓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形式,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接班人"的家国情怀,使其不仅做到"外化于行",更要做到"内化于心"就成了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强调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存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 传统文化之中,七年级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 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落实家 国情怀教育,进而形成强烈深厚的民族国家情感。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累,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才能让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激励每一个人不断前进,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社会建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出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语文课程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载体,不仅关涉如何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而且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精神媒介,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形成.因此,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必须理性而鲜明地厘清时代精神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基本底色,以吸收人类文化历史知识与创新文明成果为重要路径;同时,必须科学而自信地厘定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德智体关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此来传扬民族文化基因、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文化认同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的历史传承包含时间角度的纵向积累和空间角度的横向发展,所以基于时空观念的文化认同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从时间角度来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家国情怀的纵向培养。从空间角度来看,通过认同孝悌之道、乡土风俗和多元一体,增强家庭仪式性、家乡归属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家国情怀的横向培养。  相似文献   

11.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一种爱国情怀。从古到今,科技在进步,民族在发展,家国情怀所厚积的民族元素与时代一起不断继承创新,续写着鲜明的爱国篇章。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如何在繁杂虚浮的社会风气之下,植根学生内心,形成情感视域的"路线图"。需要从家国情怀的视角去实现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思考;从文化背景、现实需求、课堂实践中去寻求家国情怀与历史教学的一种"适合"的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是中学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本文阐释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内涵,主要论述家国情怀教育在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学科学习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无论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还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定义,最终都可归结为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这些认同的意涵既培养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又帮助学生构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此外,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公民意识、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拓宽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4.
杜莉 《科幻画报》2023,(2):271-27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资源能帮助中国人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学生了解中国的重要路径。研究家国情怀资源,将家国情怀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进而发展家国情怀素养,成为国家未来的高素质接班人。文章首先陈述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家国情怀资源的来源,之后以江苏部分地区的地方史资源为重点,探讨家国情怀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党的教育的总方针。历史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更担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职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筑牢学生历史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1,(34):146-147
爱的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中,历史学科中的立德树人功能,可以使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世界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命运,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加深家与国的关系的理解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对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感悟中,启发学生走正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史为鉴,不断创新,推动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渗透爱的教育,推动家国情怀的实践深化则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很多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汲取其精神和内涵。现行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中蕴含着很多培养家国情怀的素材,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有意义。在现实工作中,教师应该要多积累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探索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为培养青少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学科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有自身的优势。通过历史探究,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事迹中得到启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历史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家国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家国情怀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深挖教材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适宜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家国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传统家国情怀的传承过程中追寻自身的本源,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浓浓深情的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融合凝练,在中华民族面临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社会境遇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进程中,承接传统家国情怀的核心精髓、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思想,开掘拓展家国情怀的思想资源、突破创新家国情怀的理论界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