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恩厚 《云南教育》2008,(22):23-2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这是中国旧时的“珍视生命”的教育,珍视生命是对父母的感恩。“以孝治天下”的生命教育观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珍视自己的生命乃是“孝”的义务要求,“父母在,子不远游”,已是延伸到生活与生存的范畴了。  相似文献   

2.
伦理是生命价值取向和生命意向的呈现,其中孝道系于天性,行来最易也最苦。“孝”在儒家道德伦理中乃“为人”之根本,孔子重视孝道,却未曾作出系统性论说。后世逐渐发展成僵固的礼教,仿佛亲子之间,唯子女有片面义务,却忽略了父母也有陨越失职的可能性,既枉曲孔子真义,又损伤《论语》本貌。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验证《论语》孝道篇章,可以看出生命中“尊重需要”与“理想自我实现”是个体自己的责任;儿女无法替代“父母”本身自我满意度的达成。尽孝在情意上可以无限,奉行上确有其局限;子女不必把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完全建立在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3.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出自《论语》第一章第六句。“弟子”,泛指发蒙读书的小孩子。“入则孝”,指小孩启蒙读书学习的人生第一件事,即懂得孝顺父母。“出则弟”,指小孩为学的第二件事是要懂得尊敬兄长。“入”与“出”用法相同,“入”即入父母房间,“出”则出自己房间,分别代指面对父母与面对兄长。父母给了儿女生命,又教养儿女,所以儿女应善待父母以报其恩。故“孝”的实质是  相似文献   

4.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孝”是以人性的自然情感为出发点,构成仁的基础,落实在一切符合“礼”的孝行之中。孝在家与国两个层面上的等值同构,导致了“孝”在“家”领域被绝对化为父权专制,在“国”的范围内衍化为臣对君的“忠”。全面正确理解《论语》中的孝,对于重新审视“孝”的现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日常人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伦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认为“孝”处于道之近端,其孝道思想具有守身、养亲、顺意、尊亲、善后、继志、忠君的丰富内涵,以悦亲而无所愧怍为终极目的。在孟子的“孝”伦理构设当中,虞舜之孝得到了充分阐发。虞舜由孝而行,深谙行孝之权变智慧,以至诚之“孝”感化其父,成为孟子之“孝”的顶点。性善论为孝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托,“人性本善”使每个人都具有了为“孝”的可能,并且指出了修“孝”之形上方法。但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视角下,性善论存在先天缺陷,难以在今天继续为孟子之“孝”提供支撑,孟子之“孝”的吸收与借鉴还需寻找新的形上依据。  相似文献   

6.
祭灶神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民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的爱护.反映了他们的“忠”“义”“孝”,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7.
朱子对孔子“孝”论有重大的继承与发展:给予“孝”明确的定义和解说,此其一;其二,赋予“孝”新的内容;其三,把“孝”纳入其理学体系;其四,重视常规教育和格物致知说与“孝”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活的流动的文化。现代社会对于朱子“孝”论应有所扬弃、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8.
赵艺 《顽皮娃娃》2009,(1):I0006-I0007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忠”,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9.
汉字“孝”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走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的文化传统。天长市城南小学11岁的男孩魏陆篪用实际行动诠释“孝”字,将尊老敬老的德孝精神传承下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魏陆篪努力追求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0.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笋”从“子”,先有“笋”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支”,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1.
“孝”是阳明心学乃至全部儒学的重要内容,经梳理,阳明之“孝”包含三个向度.“心即理”方面,“孝”是即心即理之心在事亲方面的动态生成,且具有“自然”的特质;“良知”方面,“孝”是人对其动态生成之良知的德性化领会,并在“致良知”中得以初步展开,为成圣提供了途径;在知行方面,以摄知入行的“知行合一”深化了“致良知”视域下的“孝”,从而在日常践履中落实对孝行所呈现之良知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魏红卫 《教育探索》2012,(1):131-132
近些年来,青少年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自杀或他杀等极端行为屡有发生,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孝道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亲情伦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最真切的对生命的关怀,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在孝道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孝道观念,还是孝道教育,无不充盈着生命教育的思想和智慧,它对我们当前进行生命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孝的人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既是一个家庭伦理范畴,更是一个人学范畴。从人学角度来说,孝是一种生命意识,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关于人的生命关怀。孝理论所指向的是人的大生命系统,即面向过去的生命寻根,面向现在的生命关爱,面向未来的生命传承。孝的人学意义在于追求人类生命的永恒与不朽。  相似文献   

15.
对青少年进行“孝”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孝”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孝者德之本”,就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在现代,“孝”教育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进行“孝”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思想史上,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原生儒家探究了“孝应该如何行”,却未回答“孝是什么”这一更加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孝论存在的正当性问题。董仲舒从天人关系的层面上,将“孝”论证为“天之道”的自我展现与自我运动,是“天”这一宇宙绝对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外现。儒家孝论的思辨性增强了,逻辑性提高了,孝由一普通的伦理范畴上升为哲学范畴,儒家孝论实现了“实质上的系统”。  相似文献   

17.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且是诸道德之首。究竟何谓“孝”?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孝”观念有所淡化,甚至发生扭曲。本文试图从儒家孝道出发,来论证“孝”是永恒的主题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孝”是儒家伦理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 ,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孝养、孝敬、孝谏和尊老的孝行为 ,又有子女珍惜自己生命以慰藉父母的谨言慎行、建功立业以彰显父母的孝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 ,批判地继承孝传统 ,努力实施孝教育 ,积极倡导孝行为 ,不论是对于促进人际和睦、社会安定 ,还是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孝”与“忠”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重要伦理规范。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孝”与“忠”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但又有差异,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往往以忠保孝或以忠克孝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