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内容丰富等特点吸引公众来到这一平台中交流信息、发表意见,形成网络舆情。本文对网络舆情进行探究分析,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发酵期、爆发期、回落期(反复期)、衰退期;并分析各个时期的网络舆情内容和网民、媒体等在各阶段中的状态及原因,从而得出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客观原因及网民、媒体等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与方式剧变,舆情风险极易扩大蔓延。过往针对传统媒体、PC端为主的舆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针对当前舆情爆发快、性质界定难、交互式传播、网民观点杂等特点,本文提出,首先要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过滤、传播路径分析、网民情感挖掘等;其次,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实行舆情的分级、分类处理;最后,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案例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推演所在机构的未来舆情的敏感点与爆发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海量信息以爆炸的方式产生,由于信息采集数量较大,信息分析难度上升,舆情预警时间缩短,舆情应对日益复杂,新媒体技术给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时代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我国应该积极构架以政府为引导,广大网民参与的新型网络舆情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发展使网络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主体与受众融合,传播渠道与方式多元,传统传播流程被改变;网络舆情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个体成为网络舆情形成和扩散中心,政府“把关”功能严重削弱,出现传播权滥用与“网络串联示威”。新媒体技术还给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信息采集数量巨大,信息分析难度增加,舆情预警时间缩短,舆情应对日益复杂。  相似文献   

6.
涉军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被蓄意或无意传播的涉及军队人员或事件的信息,引起网民关注,进而通过网络发声,表达诉求、观点。或是故意混淆视听、跟风炒作.制造带有特定目的性的舆论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应对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当前的网络舆情特点,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应对能力。因此,需要系统化评估网络舆情风险和应对效果,探索"舆情监测——专家咨询——提出预案——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策略,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扩大以及移动手机媒介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进行意见表达的公共话语空间以及网络舆情的爆发地,自媒体时代媒介功能的变迁、受众网络舆情的诉求,给地方政府部门带来了压力,也为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了机遇。通过对商丘市政府部门对"治污关店"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措施进行了个案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苗国厚  李净  谢霄男 《新闻世界》2014,(10):111-112
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包括新闻网站舆情传播、"意见领袖"舆情传播、网民舆情传播,具有交互式、跨时空、多媒体、虚拟性、广泛性的特点,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在监测时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负面性、模糊性、突变性、集中性特征,并加强对舆情信息级别的判断和部门间舆情监测处置的协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微博网民对"药家鑫事件"的评论为研究切入点,实证分析了"仇官"社会心态对我国网民的网络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仇官"社会心态容易引爆网民负面情感倾向的网络表达,并通过不断重复的网络表达方式得以强化;但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网络话题更换频繁,这种重复表达的比例和规模被稀释从而显得相对有限;但此种现象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1.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 从定量化角度研究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建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度的量化计算和极化趋势预测方法。[方法/过程] 从物理学中场的思想出发,引入观点势场描述舆情场内各网民节点间观点的相互作用,构建个体观点势和舆情场观点势场强度的计算模型和观点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实际网络舆情传播的天然社区特性、节点观点影响力特性、观点的惯性特性和网民节点虚实的时变特性,认为个体网民观点的演化主要受所处舆情场的观点势强度、自身观点惯性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重点分析模型中舆情子场是否封闭、节点虚实转换触发阀值、观点势影响因子等影响因素对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影响。[结果/结论] 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网络舆情观点传播与舆情极化形成过程较为相符。所提出的模型中网民观点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舆情场这个中介完成,相较于基于网民个体之间观点直接相互作用的舆情演化模型,其复杂性和实现难度大大降低,利于基于模型构建实际网络舆情极化预测与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发展呈现如下态势:舆情热点事件不断攀升、各种社会思潮网上争鸣、网络信息管理渐入法制性轨道、社交媒体的链式传播趋于独立。在“三位一体”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工作格局下,我国舆情信息工作形成了纵向、横向与协作的网格状运行体系。在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舆情信息协调不畅,舆情工作发展不平衡,舆情信息分析不准确,舆情研判市场不规范等。由此,建议加强网络舆情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培育,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设,拓展网络舆情工作科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5.
从两次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政府救灾能力受到质疑时,要通过把握网络舆情走向和加强应对,政务微博群和网络意见领袖、网民热烈互动,北京暴雨中多次公布遇难者死亡名单,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就推动了灾情处置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舆情、舆情信息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网络舆情表现特征的研究,并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因素、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现实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协调、交流、网络舆情管理保障、舆情信息汇集和反馈、舆情危机应急预警和处理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静  谢耘耕 《新闻界》2020,(2):37-45
本文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考察了事件本身属性、媒介传播、网民参与及政府干预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多元分层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1.环境和文化体育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高,反腐倡廉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低;因为大型活动和科技发现引发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2.由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3.出现第三方、网络谣言、网络动员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意见领袖的出现对网络舆情热度没有显著影响;网民舆论倾向性非常正面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4.网络舆情事件中如果国家部委进行了干预,则舆情热度较高;政府干预的时效性越差,网络舆情热度越高;政府采用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利用对外公告或文件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政府干预级数与网络舆情热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主流媒体作为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的主体,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信息传播力、舆论引导力与社会公信力。平台型媒体融合互联网平台的运行逻辑与网民情感传播特征自主可供地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技术可供赋能主流媒体准确分析舆情话题与网民身份,实现情感调控;内容可供切实打造集资源的广泛聚合、内容与服务的多元开放,并通过情动式嵌入促使用户深入渗透;管理可供以“聚合”与“连接”的思维不断形成多媒体传播矩阵,强化了舆情传播与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凝聚起网络舆情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机构要提高管制网络舆情的能力,因为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网民能够轻易地通过网络对政府的为政之道进行讨论问责,在网络上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下去,政府的公信力遭到怀疑,也将很难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同时,政府机构即将迎接新挑战,即第五种权力和看法领袖一起刻画的网民社会新治安。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情反转对社会安定和政府公信力带来极大挑战。以社交媒体为依托,信息交互已成为影响舆情走向和公众情感的重要因素。信息交互视角下舆情反转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舆情治理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本文通过构建信息交互视角下的演化模型SFEnInR,模拟不知情人群S、持有观点i的意见发表者Ii、持有观点i的潜在意见发表者Ei、持有观望态度的关注者F和对事件不感兴趣者R在社会网络中的竞争演化,并分析不同态度情景下系统演化特征以及解决策略及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把握公告发布时机,可有效影响网民观点的演化;提高信息透明度,客观报道,可加快网民回归理性状态;贯通舆论体系,积极引导,可有效减少极端化、激进化的舆论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