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技创新团队西安科技大学"3S集成及应用"科技创新团队创建于2008年9月,2012年10月被评选为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第二层次工科创新团队,团队成员8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7人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依托陕西省地理空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建设优秀的创业团队,是每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最紧迫的任务。基于此,分析了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特征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的新要求,并据此探讨了如何建设优秀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创新团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行动者网络和知识网络理论,构建了"物质网—知识网—文化网(M-C-K)"耦合的行动者网络模型和跨学科创新团队"M-C-K"群体行动者网络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M-C-K"网络协同进化机制,论述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过程、形式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科研创新团队是高校承接国家重大项目,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多数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团队组织松散,创新能力不足。文中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概念界定和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以西安科技大学矿井功能性充填创新团队为例,给出了"以协作共享促个人成长"为理念的"协作-共享"团队管理模式。针对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矿井功能性充填科学和技术问题,文中提出的"协作-共享"团队管理模式分为确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分解、小组计划、协作、共享、考核与奖惩6个主要环节。每个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明确,团队具有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特征,成员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协作,激励措施合理,确保了团队科研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5.
<正>科技创新团队"矿业水处理功能材料与技术"创新团队是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特色创新团队之一。团队骨干成员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均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团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和国际会议发  相似文献   

6.
正"矿井火灾防治"科技创新团队为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6年度立项建设的创新团队。团队骨干成员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名,讲师2名,7位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煤自燃机理与特性参数  相似文献   

7.
<正>西安科技大学"围岩灾害监测与控制"科技创新团队创建于2003年7月,2012年10月为西安科技大学公布的"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第二层次工科创新团队。成员共有8人,其中教授2名、高共1名、副教授2名,6人拥有博士学位,由能源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6)
目前国家"双一流"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学科团队是"双一流"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学科团队党建工作,创新基层学科团队党建工作模式有利于推动"双一流"建设。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着重探讨基层学科团队党建模式的创新,以期党建工作和学科建设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9.
"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有着正常教学无法起到的独特教育效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提高教学水平过程中具备积极推动功能。研究结果显示,"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中受团队合作、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团队创新影响,相应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团队建设、创新意识、导师队伍的建设和搭建创新平台几个方面来培养塑造。  相似文献   

10.
广西药用植物园创建于1959年,收集保存的药用植物已近5000种,比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药用植物还要多,被誉为"立体的《本草纲目》",并以其药用植物品种收集数量之最,而有着"亚洲第一药园"的美称。在近50年的发展历史中,广西药用植物园积累了较好的药用植物种质保存以及科研实力,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的建议和推动下,广西药用植物园于2007年实现了"省院合作":中国工程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共建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的协议,这意味着广西药用植物园进入了迅速提升层次的发展机遇期——根据规划,广西药用植物园将在2015年达到世界级药用植物园标准。  相似文献   

11.
<正>科技创新团队"技术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设计"团队长期致力于创新与创业管理、科技政策设计等方面研究与咨询。团队现有8人,均有海外访学背景。团队研究方向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双创需求,致力于企业—产业—区域层面的技术创新管理、科技创新政策设计,研究方向以技术创新方法、科技管理方法、复杂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如何依靠或通过创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升  相似文献   

12.
<正>"煤矿安全微型机电器件与技术"创新闭队是两安科技大学2012年首枇立项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拥有核心骨干16人,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拥有博士学位14人,团队平均年龄36岁。"煤矿安全微型机电器件与技术"创新团队立足我国煤矿安全技术领域,依托团队在微型器件、功能材料、控制技术、电路与单片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在新型煤矿瓦斯传感器、瓦斯吸附与脱附机理、煤矿瓦斯突出理论、新塑光纤传感器、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7月,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名单正式公布,西北民族大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创新团队名列其中,成功入选获得支持,资助期限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团队201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经过3年多的建设,建立了动物细胞工程及病毒性疫苗、西部地区物种资源细胞库、动物源性生物工程材料开发利用和人兽共患病研究等技术平台,促进了西部地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  相似文献   

14.
<正>"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团队是西安理工大学首批确定的校级创新团队之一。团队骨干成员11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团队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技术创新及管理、风险投资、区域与产业经济等。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相似文献   

15.
正"3D打印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为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6年度立项建设的创新团队。团队骨干成员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团队4名成员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3D打印制造工艺及材料研究、模具开发、矿山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基于可降解聚合物的植入式给药系统设计与制备、基于导电聚合物的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快速制造成型研究等。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  相似文献   

16.
正陈晓红,1963年5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湖南商学院校长,中南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与首席教授。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管理学会  相似文献   

17.
柳洲 《软科学》2010,24(7):9-13
基于"社会-认知-能力"视角,UIIT包含"团队认知"和"团队情感"两个相互耦合的子系统,具有社会和认知双重属性。UIIT是一个具有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认知-情感"知识创新系统,从能力角度看,UIIT的成长是一个团队智商和团队情商以及两者匹配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影响其成长性的关键因素,是建立在团队智商和情商耦合基础上的团队选择力与优化力。  相似文献   

18.
正孙汉董,男,76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孙汉董带领团队,"十二五"对29种药用植物的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发现了包括17种新骨架类型的新化合物442个,发表SCI论文94篇。与上海交大陈国强教授合作,发现并阐明了腺花素作为小分子探针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抗癌作用机制,2012年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上,同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毛萼乙素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原始创新之路,是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悬崖小路。也正因如此,虽然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向往原始创新,但真正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在我国柔性电子学领域,却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原始创新的"无人区"执着深耕。这就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科研"无人区"里虽然暗藏风险,但也富含着科学宝藏。近年来,黄维团队的颠覆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陆续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上,包括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科技创新团队西安科技大学"应急通信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成立于2004年,团队针对灾后矿井现有通信、供电、通风等系统基本瘫痪的现状,提出并完善符合中国矿山安全特点的应急救援通信理论与技术。井下灾区条件与环境的险恶性、复杂性和使用要求等因素,构成了自身的专业特征,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开辟了一门新的分支,出版了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应急通信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