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韩非的"道理论"是在道、物二分的世界观框架内,特别将"理"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理"为中介,以"圣人"为依托,在先秦道论的发展大势中,诠释道与物之间的存在、生成关系,将"道生万物"转换成了"万物自生",完成了先秦道论的本体化转化。进而在"道理论"的框架之内,在先秦名辩思潮与"正名"语境中,将"物"分为"名"与"实"两端,借助"因循"思想与"形名"之说,阐发了具体的认识、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道",佛教的"真如"都是本体。本体具有化万生物的德性,这就是变化能力。万物由道或真如所化生,子禀母性,故人、神、物得道明心后亦能变化。  相似文献   

4.
道家人性论的本质是以"德"释"性",而以"得道"为"德",凸显出"自然德性论"之于"仁义德性论"的超越意蕴。这种超越在老子那里表现为对"仁义礼智"的解构和对真朴之"德"的复归,而庄子则以"天性"进一步表现出反知反人文的倾向,而导之于逍遥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老子所理解的"道",因"自然"而"无为",又因"自然"而"无不为",成为"象帝之先"、"可以为天下母"的本原。老子道论虽然关注本原问题、本体问题,但是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是以"道"为根据,寻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人和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以及存在的合理性等找到一个可靠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方孝孺一生"惟道之趋"、"惟道之务",将以"道"辅政、以"道"事君作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他的"道"包含着恢复周制、正统观念、以孔孟之说为中心的儒家之论等内容。在对"道"的坚持、正统观念和受孟子"浩然之气"影响而形成的气论的综合作用下,方孝孺展现出了宁被杀十族而不屈服的气节。  相似文献   

7.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评,并提出了"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的求道主张.不过,这种得道方式恐怕和考据学派的方式一样缺乏足够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创作论系统中,柳宗元首先强调作家自身的品德修养,即以"立诚"为先;在素材、题材的积累上则要尽量"广纳",然后再去芜存菁、兼收并蓄;在表现手法的借鉴上则要"博采",尽量多地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就文学创作的特质而言,主要是本乎比兴的"导扬讽喻",即以艺术形象为中介,间接地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在批评论系统中,第一个原则是"信实",即文风朴实,内容真实可信;其次分析了"知难",因而要求"辨玉",即客观公正、从整体上评价作品;再次是"尽味",即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多种多样的口味.  相似文献   

9.
"比较美术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自身的学科性质和属性,即在跨族群、跨国别、跨文化、跨学科、跨材料、跨技法意义上完成的研究工作。这些跨越构成了"影响论"、"平行比较论"、"交叉论"和"画理意味比较论"的本体研究。其中跨材料、跨技法是从视觉艺术特有的生存形态视域中,找到的比较美术学的独立研究视域,所构成的相对应的方法是"画理意味比较论",是比较美术学最独特的方法。这些"跨越"中的"关系",是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客体。正是这些研究关系所构成的客体,决定了比较美术学的本体。  相似文献   

10.
张载对佛道两家的批评,主要依据其“天人合一”的太虚本体理论,批评的重心也放在了两家所擅长的本体论与心性论上,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朱子格物论是其工夫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者们或侧重其内在修养而否定其与科学的联系,或肯定其对外之理性求索而认可其近于科学之处.朱子"格物"的对象分为"心性良知"与"万物之理",其中对外部分所具有的认知理性与现代科学有相近之处,但其格物论的最终旨趣仍是光明德性.在体用视域下,格物论是上达道体的修养工夫,是衔接本体与发用的关节,是内外该贯、人物同进、体用兼备的进路.故需体用一贯,以仁摄智,将向外即物方向所开出的理性精神作为与自然科学的契合点,以此向上则可助上达道体,向下则可发用成物.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原始儒家的孔孟一系均重视"情",但这一特点后来却被弱化。作为儒学后人,钱穆与李泽厚均力图使中国思想文化回归传统,因此均对"情"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基于自己对"情"的理解,分别提出了"唯道论"和"情本体"的主张。钱穆与李泽厚的"情"论有同有异,同为主,异为次;同在理论根基,异在侧重点。将二人的"情"论进行比较,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性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为现实的理论困境寻找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维摩诘经》所涵摄之伦理意蕴体现在行善止恶之善恶观、自度度人之修行观、方便设教之施教论、不思议解脱之解脱论四个方面。善恶观强调"止三恶"、"离五浊"、"除八难"、"行十善"及"业报观";修行观注重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施教论主张方便设教、摄化众生;解脱论表现为"不思议解脱",关涉"入不二法门"、"心净则土净"。凸显出佛教作为伦理性宗教之道德特质,对《维摩诘经》之伦理解读亦为《维摩诘经》之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传统儒学一般认为道既可从本体上说,亦可从生成论上说,器则是从形而下层面来谈的.船山认为道是器的规律性所在,是生成论角度的道,道本身并非本体意义的道,器则是道的外在化体现;道器乃一体两面的东西:"两面"是指道、器,"一体"指的是"物",即道、器表现为"物"的两种类属性.从形而上层面来说,道、器、物的形而上属性均表现为一气.船山所重构的道器关系表现为:据器而道存、无其道别无其器,器道相须不离三层次.船山道器现业已实现了对传统道器观的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15.
樊淑敏 《运城学院学报》2007,25(4):19-21,37
薛瑄的"心性论"以"性"、"心"为美的本体、本源,强调性的差异性,心的物质性,提出了"复性"的美育思想,涉猎到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诸多问题,是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徐丹 《文教资料》2013,(18):63-65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涉及了两个音乐本体的概念:音乐感性本体及音乐理性本体。他认为,音乐并不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尚,音乐本体不是情感,而是与时代政治和人们情感无关的声音的"自然之和"。可将"自然之和"的特性贯穿于《声无哀乐论》的育人功能之中,使音乐成为"人性"的音乐和"我"的音乐,从而秉承"自然之和",完善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理台独"是在特殊的国际背景、两岸关系发展的特殊轨道以及台湾经历政治变迁的特殊时期发展起来的.学界普遍认为,"法理台独"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民族论"、"住民自决论"、"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台湾命运共同体论"等.本文将"法理台独"的理论根源归纳为实体论、程序论和方法论,从根源上分析并批评"法理台独",击其要害、正本清源,从而寻求破解"法理台独"之道.  相似文献   

19.
从"一"在《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含义及地位出发,探讨"一"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庄子将"道通为一"作为自己重要哲学论断的意义所在。以"一"这个概念为介,庄子论证了从齐物到逍遥的得道过程,可以看出老庄道论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庄子道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以"情"为本体是汤显祖和曹雪芹共相的美学元素,并通过"梦"的叙事策略表现出来。两人的风格显然具有承续性和变异性。汤显祖提出"情至论",主人公杜丽娘由情生梦,冲破经验逻辑跨越生死场域,文学内质呈现出超越性维度。林黛玉的情感结构,体现为原初性焦虑和畏惧情绪,将"情"的深度予以拓展。"梦"的叙事策略反映了两位作家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汤显祖以"梦"为"情"作铺垫,对生命存在予以本体观照。曹雪芹以"梦"为观相模式,生发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对存在真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