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叉大众化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传播就不会有马克思主叉的大众化.在这一传播过程中,学者路径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传播路径.中国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已经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这里主要以中国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陈望道、李达、艾思奇、杨献珍、冯定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的学者路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学者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学者路径的特点和作用,至今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事业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教学、研究、宣传工作的理论工作者,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叉,是十分宝贵的、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艾思奇既是学者和哲学家,也是一名革命家和战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3,(S5):127-128
<正>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人和主要开创者,以躬行实践的革命精神和与众不同的理论敏锐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人民性与真理性等鲜明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通过知行结合的实践化、古为今用的本土化、人民至上的大众化和实际运用的应用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性理论转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深深地植根于革命传统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中,成为属于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孙利天,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不断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形式和理论内容也随之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深入。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新近出版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一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理论成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而且其中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可能会给读者打开一个新的理论视野和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5.
刘洋 《新闻世界》2013,(4):270-271
传播模式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被群众所掌握,并指导群众活动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用传播模式的理论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既是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力。  相似文献   

6.
黄鸿业 《新闻世界》2011,(4):188-18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实质是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分析媒介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运用传播学中的"培养分析"、"使用与满足"、"议程设置"等理论,阐述大众媒介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许都 《今传媒》2016,(12):38-40
现如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中,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视角,而是出现了多种学科融合发展研究的趋势,譬如通过介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思路,这样的趋势可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从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般层面展开论述,进而探讨当前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深刻挖掘网络视阈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应对媒介融合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图书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图书大众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武器,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有效工具,有利于促进基层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发行现状,解析马克思主义图书大众化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形式、内容和出版宣传等方面探寻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孙念超 《青年记者》2012,(15):34-35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通俗化的宣传、普及和推广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接受、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外力的推动,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建设一支从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承担的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完善舆论引导格局的研究》的研究思路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新闻观要点及在中国新时期的创新,论述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和路径,然后重点进入中国当下社会情景下的舆论引导现状及格局研究。我们研究团队的同仁认为,有效舆论引导的前提是民众有充分的、没有障碍的舆论表达权利和畅通的渠道。为此,我们围绕中国舆论表达的主体、公民的利益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伴随着多媒体、网络、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煤体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新媒体的支持.利用新媒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如何争取大众读者,近些年来我国出版界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以前的《画说资本论》、《画说哲学》等到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画说毛泽东思想》、《画说邓小平理论》和《画说江泽民“三个代表”》,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理论走向大众化、通俗化,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钟汉江 《大观周刊》2012,(9):21-21,8
为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号召,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综述对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立红 《出版广角》2016,(15):92-94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域下从多个层面观照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充当的不同角色及其作用,视角新颖;引用翔实的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原始材料,学术风格严谨;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研究方法;分析到位,评价客观,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在推进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研究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辉煌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艾思奇《大众哲学》为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和基本范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7.
赵万书 《大观周刊》2012,(30):22-22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这个命题,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联系体现的尤为突出,反映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高雅珍 《青年记者》2016,(33):80-8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平易化、具体化,融入生活之中,使之更好地被广大的普通民众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观点和方法与普通民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是新世纪的显著特征,也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全新境遇。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媒介新景观,积极运用并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这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出版中不断推进内容创新、平台创新和终端创新,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大众化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王芝兰 《新闻战线》2015,(5):213-214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是新媒体时代下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新媒体技术成熟,社会迈入了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产物的媒介产品,以独特的手段与信息资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社会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推广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大众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念转变为实践指导,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