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晓梅 《大观周刊》2012,(18):273-273
音乐课是传授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的学科。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是引导儿童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对于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都具有意义。音乐可以训练儿童的注意力,可以锻炼儿童的观察力;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力,唱歌可以发展儿童的记忆力。可见音乐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音乐课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可以让音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电子媒体相当普及,视听文化飞速发展。作为在数字电视和电脑前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儿童在审美趣味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倾向:喜欢热闹动感、富于变化、非常清晰的画面和好听迷人的音乐。他们是蹦蹦跳跳地成长的一代。作为儿童期刊的编辑,必须了解现代儿童的审美趣味和爱好,与他们产生共鸣,其工作才有可能获得他们的认可。[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王建 《大观周刊》2013,(4):128-128
民族音乐是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重要职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幼儿的启蒙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慧君 《大观周刊》2012,(48):343-343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灵魂,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是表现歌曲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儿童感受音乐、认识音乐和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培养儿童的节奏感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有趣、形象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呢?  相似文献   

5.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我的阅读观》中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使儿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抽象的知识世界,势必成为儿童精神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儿童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发育的重要阶段,儿童的精神成长更是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本文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图书馆学等多学科视野,来多角度研究儿童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各学科虽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研究宗旨是多学科协同并进为儿童阅读的研究提供相互交融的多样性、全方位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侯占军 《大观周刊》2012,(10):269-269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儿童对音乐作品听得愈广泛愈深入,那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就愈能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儿童有了欣赏音乐能力,才能使他们对音乐发生兴趣,从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所以教师应在课内外重视音乐欣赏的教学工作,应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给儿童欣赏音乐的机会,并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动地向他们介绍分析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在少年儿童成长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今天,“电视机前的一代”不再是新鲜的名词,电视已成为“儿童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媒体作为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重视电视传媒在儿童受知过程中的作用,依靠传媒科技,最大限度降低电视传媒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引起电视传媒业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儿童广告已然成为一种让儿童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途径,它对儿童的成长、心理的成熟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甚至于健康的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我国儿童电视广告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已经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该适当的借鉴西方国家对儿童电视管理的经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和规制方法,为儿童创造出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伟  张静 《新闻传播》2004,(5):31-31
儿童的想像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电视少儿节目编导,要想办好少儿电视节目,就应该多研究一些少儿心理学,重视儿童的想像力、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引导儿童进行合理的想像,按照少儿心理学规律制作节目,这样就会使自己编导的少儿电视节目赢得更多的  相似文献   

10.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处境不利儿童的特征进行分析,尊重不利处境的客观性,强调处境不利儿童自身的中介作用,关注积极社会组织的效能,以期为改进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云 《大观周刊》2013,(11):366-366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白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对我们当父母的发出了信号: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音乐启蒙教育在孩子的童年时光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冯晓春 《大观周刊》2012,(14):272-272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把这样的课程理念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也将影响儿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表现与发展。。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音乐教学.  相似文献   

13.
儿童成长档案的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不断更新,档案记录方法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变得多样化。文章首先分析了儿童成长档案的构成,探析了当前儿童成长档案的记录与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记录方法的思路和优化档案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寒 《传媒》2018,(11):60-61
随着电视媒体"公益"出现频率日益提高,公益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以煽情为主或以娱乐为重的公益类电视节目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收视率,但引导观众以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方式去对待公益、对待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受众的认可.音乐类电视公益节目《让世界听见》就是一个正面案例,它通过"音乐+公益"的组合方式,创新公益传播节目形式,既为受众带来了山歌民调、儿歌清唱、金曲改编等优质音乐体验,也通过让音乐人体验支教老师生活的方式,组建儿童合唱团,积极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关心儿童成长、关注农村音乐教育问题,弘扬正确价值观,真正践行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5.
周婷 《出版与印刷》2023,(5):104-110
以《儿童世界》(上海1922)为案例,探究其中的新儿童观实践,解读五四时期儿童身份的媒介建构过程,揭示儿童报刊对儿童身份转变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梳理史料对《儿童世界》的办刊活动进行总结,并以媒介建构的视角分析儿童身份的书写。研究发现,《儿童世界》坚持“儿童本位论”的办刊立场,深入挖掘上乘内容,精心设计版式,形成了独特的儿童身份书写空间,并从个人、群体、社会三个层次形塑了儿童的多重身份,儿童在参与新儿童观的传播实践中,获得自我成长与解放。  相似文献   

16.
王诗畅 《新闻传播》2009,(10):33-33
儿童广播剧是一种以广播器材为媒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去创造听觉形象、展开剧情、刻画人物、陶冶听众的戏剧形式。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舞台儿童剧、影视儿童剧相比,儿童广播剧是听觉艺术.虽有局限性,但也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让它的接受者具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受屏幕、舞台现场限制,不受演员神色影响,只凭借神奇的语言和声音,展开想象的羽翼,体味剧中意境。尤其是在特别关注下一代成长的今天,儿童广播剧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其艺术价值正在不断地增值。  相似文献   

17.
双金惠 《新闻窗》2007,(4):125-126
广告作为一门视听兼容的综合艺术,既有固定或运动的生动形象,又有绚丽的色彩和朗朗上口的广告词,从而构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儿童都比较喜欢观看广告,正是因为声画并茂、跳跃动感,短小精悍的广告正好符合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善变的性格特征。然而大量的不良广告却严重损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极不利于他们成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杨斌成 《新闻界》2012,(15):66-68
现代电视对儿童社会化成长影响巨大。电视虽能开阔儿童的视野,增长见识,但对儿童的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暴力、认知等7个方面。本文认为可从6个方面优化不良电视节目,从而减少不良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与关爱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妮  翁思洁  朱云 《今传媒》2014,(6):168-169
近年来,留守儿童生存境况与关爱保护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与成长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境况成因,并提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的合理的建议,从政策层面、教育层面、媒体层面关注与呵护留守儿童,真正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温暖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邓永成 《大观周刊》2012,(17):286-286
美国的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思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点:智慧成长、 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创造性成长。”这对我们从事美术教学的人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讲,我认为,美术教学应该注重激扬学生艺术生命的活力,这是基于《美术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目的不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美术教学不仅仅在于激励、唤醒、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预言 ”,让学生充满梦想,帮学生实现梦想。更要激扬学生艺术生命的活力,帮助学生找到激情,使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勇于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