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感应”思想是儒家杰出代表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构建了人格化的“天”来约束或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体现天人感应的“祥瑞、灾异”来约束王权,以实现他所倡导的“仁政”和“王道”,不仅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且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中,“天”是指自然生态,“人”是指人类,“感应”是指自然生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人类学是生态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现代生态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和涉及的内容在中国古代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实践中已经存在,中国古代生态人类学的体系就是“天、地、人”的“三才”理论,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生态人类学的核心思想,指导着中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实践。人类不是盲目、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通过“天人感应”、“天人互动”、“天人相参,”最终实现生态人类学的最高境界“人与天调”、“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化在自然观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天人两分,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始终处于人的附属地位。美国自然观发展最辉煌的成绩在当代,即生态批评和生态伦理;其悖论是征服与保护并行。本来主张环境保护的倡导却成了环境破坏的托词或理论根据。目前,环境问题比较迫切,借鉴美国的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的环境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已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初步认识到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天人相分”的观念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提出“仁民而爱物”,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没有“天人相分”的“天人合一”是不健全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史悠久绵长、内容广博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自黄帝倡导"节用水火材物"始,始终蕴含有"天人和谐"的思想,且对我们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存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沧桑,由于历史上一些统治集团举措失当,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了多方面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顺利健康的发展.当前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论的主要思想内涵,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与广泛的宣传普及教育;其次政府要进行科学决策,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树立全民俭朴节约的生态伦理观与生活习俗观.  相似文献   

6.
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认识不断完善。从传统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发展伦理学的发展观,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日益完善。发展伦理学的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避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简论"和合"的中国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武术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和合的精神。和合理念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当代和谐与武术中强调的“天人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索武术中的和合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种种“失和”现象,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产业发展与保障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文章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和实施途径,提出现阶段应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小说《到灯塔去》为例,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主义关系及两性之间的生态主义关系两个方面入手,解读了伍尔夫作品中反对传统价值观的两性对立、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思想,倡导男女平等以及生态平衡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儒家与道家的天人观各有不同,儒家的天人观从人道出发,赋予其道德含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伦理道德性;道家则从自然出发,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天人观,本文通过对不同的艺术思想,艺术作品的分析,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传统艺术中体现了道家的天人观,中国戏曲则体现了儒家的天人观。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对话的重要形式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语境的创造是以至上神 (天 )的出现为前提的。率先对西周天人学说提出质疑的是老子 ,在取消天的意志性方面 ,孔子远没有老子彻底。从春秋时期开始怀疑神到战国时期确认新的天人关系 ,再到汉代向旧有的天人学说的回复 ,总的趋势是使天人关系的诠释向重人伦的方面转移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来源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态下,人类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对自然资源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使生态环境逐渐遭受到破坏。在生态危机的反思和探索中,不同的科学领域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各不相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基础、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做了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污染环境罪的各争议问题均可回归到保护法益层面。以生态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论为基本立场,污染环境罪的保护法益为环境法益和人类法益,其中环境法益是基本法益,而人类法益为加重保护的法益。环境法益实质为环境生态利益,其包括环境生态功能利益与环境承载力。对于环境生态功能利益而言,污染环境罪为实害结果犯;但对于环境承载力而言,污染环境罪是具体危险结果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社会各界人士开始高度关注到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高校生物专业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的重要性,其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生物学习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本文将进一步对生物学教学中"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库尔特·冯内古特秉承着生态责任感在小说的书写过程中注入了生态关怀,给予读者生态预警。本文通过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冯内古特的作品《冠军午餐》和《猫的摇篮》中的后现代生态思想,促使读者深入剖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手段的异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意在唤起读者的生态意识,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构成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人类的生存质量。当代生态文学批评要求在伦理关怀上从高傲自大的人拓展到饱受剥削和迫害的自然。而动物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媒介,动物意象在玛丽安·摩尔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摩尔以此来倡导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动物应回归自然,要像某些动物一样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向我们展示她所理解的生态预警及对生命的敬畏,探索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和谐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和首要价值,既是一种人文规范式的道德法则,又是人与自然应和谐互济的生态法则,它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等四个层次。汲取儒家和谐精神中的有益养分,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反省.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理性回应的结果.环境伦理学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进步.环境伦理学倡导的是人地共生的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20.
作为梅尔维尔的史诗巨著,《白鲸》极具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生态研究的角度来审视它,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性之间的二元对立逐渐被人们发现并研究。借助于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本文试图挖掘作品所体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对抗,进而体现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而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