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2.
目前,报纸上通讯类文章是数量最大、堆积最普遍的体裁,各种专版、专访无不以通讯的形式面对读者。然而仔细阅读却觉得很多通讯没有通讯的滋味,倒是像小说,或是散文,间或还有些像信息集粹的东西,感觉比较杂乱。在不少人眼里,通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通讯无定章,想写多长写多长,成了对通讯的新定义。也因为“好写”的原因,有些人在材料在手的情况下,究竟是用通讯还是用消息来写都快弄不清楚了。首先,通讯和消息到底有何区别,如何写,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选择用消息还是用通讯也应当有一个适合的标准,尤其在使用通讯时,应当包含的内容要弄清…  相似文献   

3.
我曾经写过一篇<评商品广告的"新闻化"现象>(见本刊今年第二期),想来想去,另一种与此相关的现象--新闻作品的"广告化"现象--也值得注意,于是作此文. 这里的新闻作品是广义的,包括消息报道、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单位和企业经验介绍,乃至言论摘编、贺词口号等等.那么请问:这些东西怎么会"广告化"呢?  相似文献   

4.
曹仁义 《中国广播》2009,(12):63-64
人物报道,包括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专稿、人物专题)。人物消息就是用消息这种短小简洁的形式报道人物;人物通讯篇幅要比人物消息长,它要求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手法把人物写活。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6.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7.
本来是想找一篇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为消息写作的范例向学生推荐.但读了获奖消息<青海海西木里地区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后,我感觉倒是可以作为一篇"不该这样写"的例子,向学生讲讲如何写好一条消息.  相似文献   

8.
写评论,没有深刻的观点不行;写消息通讯,也不能没有观点。没有深刻独到观点的消息、通讯,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新闻作品。那么,深刻独到的观点从哪里来呢?我的体会,主要就是从采访中来。采访的任务是搜集材料,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采访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搜集观点,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位通讯员同志都自觉意识到的。而这后一个任务的艰巨性、重要  相似文献   

9.
月白风清。几位业余搞新闻报道的同事围坐于草地,话题很快扯到写稿上。一位起步较晚的朋友谈起写通讯的满腔苦水:“一年来我写的消息稿命中率60%,而通讯稿的命中率只有10%。有人把写消息、写通讯分别比作摘杏、摘桃。往后,我宁愿只吃杏,不吃桃!”与消息稿相比,通讯稿的发表是有点难,尤其是长一点的通讯更难发。但是,要胜任通讯工作,通讯员即便不能当“多面手”,起码应成为消息、通讯都能写的“两面手”。几年的写稿实践,使我对通讯体裁产生了厚爱。3年来,我写的通讯稿件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90多篇。一般来说,通讯比  相似文献   

10.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1.
当了三年的人民日报新闻函授部的指导教师,看了许多通讯员写的消息,发现用词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的问题。现在集中讲讲,也许对大家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有所帮助。1,不要用“我县”、“我局”等第一人称。写消息时,不要把自己看作是本地区或本部门的一员,而是在暂时履行记者的职责,即站在局外报道所发生的事实。所以,消息必须用第三人称。这种意识的转变很重要。会促使你从记者的角度衡量所报道的事实的新闻价值。有少量的通讯,用第一人称写可以更有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歌言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新闻写作亦是如此. 与"诗"和"歌"的分工不同一样,在各类新闻体裁中,对于"志"和"情"的表达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消息重在传递信息,评论用来表达观点,而通讯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的重点则重在塑造人物和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3.
对于我釆写的一系列深圳报道,同行们众说纷纭,议论纷纷。还起了这样那样的名字,给予或高或低的美誉。但是,我自己,始终认为,深圳报道是新闻式的通讯。新闻式的通讯,靠新闻取胜,用事实说话。活生生的现实,是新闻式的通讯的基础,是新闻式的通讯的生命。没有大量的、活生生的事实,也就没有了新闻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15.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辞海>)人物通讯以写人和思想为主要内容,所报道的人物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写法注重用细节刻画,通过描绘人物的事迹、思想和精神去感染人、教育人.在高校校报中强调人物通讯的写作,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校报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进一步拓展校报的深入报道特质,同时,也是对传统消息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刚开始学习新闻知识,看了两本业务书,也听了通讯干事的讲课,但是提笔写时很为难,不知道先学写哪种文体最实用些,入门快一些。 新疆 于会君 于会君同志: 从多数通讯员的成长经历看,先学习掌握三种文体效果要好一些。 先学写消息。消息这种体裁较简便、快捷,是报纸的常用文体,且刊用量较大。另外,较之通讯、评论、报告文学,消息相对容易掌握。对于初学者来说,可先从写短新闻、简讯入手,采用一事一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消息这种体裁在报纸上从质量和数量来说都应居首要地位,没有消息,报纸就称不上"新闻纸".目前,在一些报纸上,消息却处于弱势地位,而总结式的报告却充斥版面,内容大多空洞无物,读来令人乏味至极.若是消息长期处于弱势,报纸就不可能吸引读者.消息这一新闻"决餐"质量亟待提高,这是每个采编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报纸进行新闻改革,消息简短了,版面也不象过去那样死板了,很好。可惜的是,这种改革对于通讯、尤其是典型报道,竟有点“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势,还是那么长得怕人。典型报道,绝不能和“长”划等号。不是越长,典型性就越强,就越有说服力。记得我和另一位同志写过一篇三千多字的通讯,送审时曾受到过周总理的赞许。总理说:“人民日报的同志,你们写长的,我们实在怕。今天写得短,我赞成。写东西要引人入胜。当然,典型,写个太短的也不行,写那么五分之二版或半个版就行了。空话少讲,就是要联系实际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周总理在这里提出“你们写长的,我们实  相似文献   

19.
写几百字的消息可以,写几百字的通讯行不行?我摇过头,当过“怀疑派”。通讯不同于消息,不仅要写清楚一件事,还要运用一些文艺手法,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感人。几百字的短小文章,怎么能容纳这么多东西呢? 去年十一月,我抱着这种怀疑态度,同另一位同志一起去秦皇岛市采访市革委会副主任兼财贸办公室主任华仲民。老华年过花甲,战争年代,南征北战,英勇杀敌,右手姆指被日寇的炮  相似文献   

20.
刘雪红 《新闻窗》2011,(5):32-33
相对于消息而言,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重武器"。通讯按报道题材分,一般分为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四大类。人物通讯,顾名思义就是写人,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一群人。一般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