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购书     
据许寿裳先生回忆,鲁迅购书的范围很广,他“每天从书店归来,钱袋空空,相对苦笑,说一声:‘又穷落了!’这种由于爱好而读书,丝毫没有名利之念”。 有一次,鲁迅在翻译小说《死魂灵》第二部第三节的时候,遇到了“近平刚刚出浴的眉提希的威努斯的位置”这样一句话,他准备加一条注解,说明“眉希提的威努斯”乃是克莱阿美纳斯的雕刻。  相似文献   

2.
一、三读三改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重在教给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倡过这种教学方法.他说:“写完一篇文,念几遍对修改文章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我相信,这是叶老的写作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3.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4.
<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如下片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相似文献   

5.
著名当代文学作家马烽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仅要学习鲁迅的作品,而更重要地是通过这些作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定立场;学习他敢于冲破旧世界,敢于向黑暗势力进攻的英勇气魄;学习他光明磊落.严于‘解剖’自己,不断自我改造的精神;学习他辛勤写作,严肃认真的创新态度……总之,鲁迅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留给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6.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7.
黄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 界》(见《跬步斋读思录》,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文 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 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 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 “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 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 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 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 样,端正学者的目的。”后来经 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 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 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 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 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8.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曾问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先生拒绝回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为什么不回答呢?真的是因为他“不知道”吗?当然不是,他脸上的表情就是明证。少年鲁迅由此懂得了“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  相似文献   

9.
知识卡片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了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鲁迅自喻为“牛”,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从而给人以语言艺…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鲁迅杂文“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却还有别的,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传统的“理趣”原来说的是诗的范畴。沈德潜在《说诗醉语》中指出:“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鲁迅杂文的“理趣”,渗进入现代的“幽默”;而鲁迅式的“幽默”之中,也饱蕴着“理  相似文献   

11.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①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②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③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④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一本外国杰作,若译得好,也就成为我们自己的珍宝,世世代代相继享受。“怎样才叫译得好呢?译得好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毛病呢?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译文是大抵比不上原文的。”梁实秋先生也说:“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和原作比较,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大翻译家傅雷曾写道:“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朱光潜教授曾说:“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到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  相似文献   

14.
周锡贤同志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见雪生情,借雪抒情,而情思寄托在‘雨’上”。我以为这一结论是背离鲁迅先生原意较远的。周文在分析《雪》写作的历史背景时说:“一九二五年一月,在‘暖国’——以广州为中心的粤闽地区,革命形势是好的,工农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而“身处黑暗严酷的北京的鲁迅,……深感孤军奋战的寂爽,对‘暖国’的向往是很自然的。”在文章倒数第三节里,他又指出:“一年半以后(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还是(着重点本文作者加,下同)离开北京,去了‘暖国’的厦门,不能不说他还是抱着希望去的。”根据这句话并顾及整节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学界对“三味书屋”的争议,这一课我特地安排了个性解读。一个学生说“我眼中的三味书:屋是一个读书的天堂。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想象出三味书屋有小溪围绕、绿水潺潺。同时文中还写到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园中有腊梅花、桂花树等,可以看出这里环境幽雅,适宜读书。”另一个学生说道“我认:为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地方。从文中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可以看出。特别一个‘只’字,说明在三味书屋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没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这能不枯…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先生读书入神时的情境的无限感叹,而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却很少能看到像文中所写的那样方正、质朴、博学,读书极为投入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一提到“学习” ,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单一而被动。最重视情感的语文学习 ,变成了一条条的“标准答案”。语文教改的出路在哪里 ?怎样走出语文教改的困境 ?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 ,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我如果当中学教师 ,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 ,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 ,固然是学生需要的 ;但是就学生方面说 ,重要在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 ,尤其重要在能够随时随地就事事物物得到新经验———不限于书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