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以我国入选2014—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人履历信息、科学文献表征信息、公开网络信息等多源信息挖掘构建高被引科学家人才群体特征信息数据库,从学科分类、年龄、学历分布、人才荣誉、教育经历等方面对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进行比较,其分析结果对于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制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吸引全球科技精英人才以及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等提供决策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入选2014—2019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技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个人履历信息、科学文献表征信息、公开网络信息等多源信息挖掘构建高被引科学家人才群体特征信息数据库,从学科分类、年龄、学历分布、人才荣誉、教育经历等方面对高被引科学家群体特征进行分析,并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进行比较,其分析结果对于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制度、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吸引全球科技精英人才以及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等提供决策支持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英跨国流动已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聚焦科学研究领域,从SCI论文产出的角度出发,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学家为研究对象,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数据库和Scopus数据库,统计分析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的地理分布和跨国流动情况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这些科学精英大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在全球科学精英正以不同形式向美国集聚或流动的同时,有相当数量的高被引科学家开始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但基本上是短期流入。最后基于有效地发挥政府和市场2种引进和配置全球科技人才资源的机制,提出从加强海外精英的供需对接、完善集聚海外精英的机制建设以及营造海外精英创新的环境氛围等方面入手,促使全球科学精英向我国集聚和流动。  相似文献   

4.
以2014—2019年我国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具有跨省流动的科学家为高层次科技人才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跨省流动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被引科学家省际迁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四川等省级行政区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通过入度盈余值来看,广东、江苏、四川、上海和山东等省份人才为净流入状态,吉林、安徽、辽宁、湖南等地为人才净流出状态;根据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北京、上海和江苏处于网络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5.
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性、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基于高被引科学家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基本情况,认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对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10年我国高校高层次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计量学、因子地图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高被引科学家论文合作关系进行研究,探寻高被引科学家科研合作规律,研究发现化学领域科学家论文核心作者网络中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团体。高被引科学家参与的机构、国家间科学论文合作逐年增加,尤其是国家合作已成为现今科学论文合作的主流趋势。科学家论文学科合作网络以生物化学与材料学为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高被引科学家的学科合作网络也随之变化。具体体现在原有学科的分化、新兴学科的崛起、学科交叉的增加以及其他领域学科的介入,这些规律将为我国化学科技战略管理决策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21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产出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对高被引科学家论文数量的排序-频度分布和规模-频度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揭示了高被引科学家排序位次与论文数之间的负指数函数关系,三分之二高被引科学家的论文数量在100-400篇之间。对高被引科学家年均论文产出力的研究发现,高被引科学家的年均SCI论文数量约为7篇,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高被引科学家的年均论文产出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国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指导政策,为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发展路径提供思路、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方法]以中国ESI高被引科学家和ESI期刊在ESI 22个学科的分布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分别在世界ESI高被引科学家和世界ESI高被引期刊中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结果]两类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不均衡,中国ESI期刊行业布局尚...  相似文献   

9.
刘俊婉  金碧辉 《科研管理》2009,30(3):96-103
摘要: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和物理学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发表论文的生理年龄进行了分析,考虑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合作者因素,分别采用平均计数法和调节计数法计算其发表的论文数量,揭示出两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年龄分布是三次多项式模型,高峰期集中在40-55岁(即中年时期);本文还进一步对老年高被引科学家群体以及科学家个体发表论文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对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这一群体逐渐在社交媒体网络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从科学家层面出发,对高被引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影响力开展研究。基于科睿唯安2019年发布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对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的美国高被引科学家在推特中粉丝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了他们在发文量、高被引论文量和被引频次三种指标下粉丝量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被引论文量较高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学术成就可能是影响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科学家在社交媒体网络中的影响力仍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高被引科学家人才流动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11,29(2):192-197
 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五个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人才流动现象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分别从机构层面和国家层面对不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职业流动频次和流动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大部分高被引科学家的机构流动频次在2-5之间,半数以上的高被引科学家有过国外工作经历。每经过6-7年高被引科学家更换一个工作单位;此外还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的国际人才流动去向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国家入选者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者工作地在中国境内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三分之一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据此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相似文献   

13.
以科睿唯安公司2014-2020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为基础,分析、比较其人员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对其中入选的工作地在中国内地的“高被引科学家”基本情况和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本文总结中国内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及成长规律特点包括中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占比具有显著增长性;1/3学科领域具有全球引领性;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海外经历具有阶段普遍性;职称破格具有一致认可性。提出中国实现战略科技领域精准引才用才育才的政策建议,包括制定精准引才专项计划,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地图;制定精准用才专项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使用效能;避免ESI学科领域“木桶效应”现象,实现战略科技人才前瞻培养等。  相似文献   

14.
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选取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利用2006—2015年京津冀的年鉴数据,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京津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科技创业人才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正相关,但前期促进作用明显,后期减弱;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主要通过财力投入、创新成果产出影响区域经济,成果转化不高;创业人才集聚主要通过科技创业主体、科技创业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北京的科技创业资源明显优于津冀,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却弱于津冀。  相似文献   

15.
以“ISI Highly Cited.com”数据库中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领域中部分科学家为样本,从纵向和横断的角度对该领域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进行统计,对h指数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被引科学家在研究生涯内h指数有线性成长规律;当高被引科学家不再发表论文后,h指数仍在5-8年期呈现对数型成长;以10年期划分的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高被引科学家的h指数平均值以等差10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6.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2):1745-1756
科技创新中心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集聚、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支撑,以及创新组织和企业的合作与相互促进。中国在面向未来发展征程中,建设不同层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网络体系,形成能够对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全国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促进地方特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地方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统筹规划和建设各种科技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平台,以企业为创新活动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7.
《金秋科苑》2014,(6):22-22
2014年6月,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了21个主要学科领域“全球最有影响力科学家”榜单,约3200名在2002-2012年间发表高被引论文最多的科学家上榜。  相似文献   

18.
经过精心准备,今天"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正式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花临指导并观看演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怀念之情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刘延东副总理表示衷心感谢!向出席汇演活动的有关领导、科学家亲属、广大青年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关心支持汇演活动的有关部门和高校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夜"马兰花开",清华满园芬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基于高被引科学家数的科技团体创造力频率分布数学模型.研究表明,科技团体创造力频率分布完全符合洛特卡分布。  相似文献   

20.
闫冬 《今日科苑》2023,(12):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提高到635.4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提高到1169人次[1]。来到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被赋予新的使命。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但目前我国科技人才发展情况与党和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距离。虽然总量规模宏大,但结构仍不合理,世界级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基础学科和原创性引领性人才等顶尖人才较为匮乏。高水平创新团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数量相对较少,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引进不足。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三大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