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义除具有抽象性外,还具有一定的形象性,运用语义场、义素分析等手段,就可以发现语义形象性主要保留在词的区别性义素中。这一特性在汉语中,以基础范畴发展起来的下位词最有典型性,这对应于《说文》中的部首下属词。语形是记录语义的,所以与核心义素与区别性义素相对应,形素中也有核心形素和区别性形素,而小篆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字的区别性形素上。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山寨"语义非常丰富,可适用于诸多语境,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和重要的语义理据,在"山寨"语义衍生与泛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隐喻认知的视角,分析了"山寨"语义泛化的路径,并对"山寨"语义、构词方式、词性及感情色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家"在西周时期表示处所范畴——"诸侯、卿大夫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期语义开始变化,表示政治范畴——"邦国",西汉时期被用来指称帝王,到了现代又引申出"国度"之义。"国家"的语义演变是泛化、隐喻、转喻等多层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文中有关"国家"语义的探讨,当有助于提升词典中相关释义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帝"词语模的模槽中可填充的语言成分具有多样性特点。"帝"因构词的定位性和类化性等特征而具有了类词缀化的倾向。"帝"由最初的"花蒂"义到后来的"天神"义、"君主"义,再到近年来泛化出的新义,帝的语义指向实现了"物→神→君主→个人→团体→物"的转化。"帝"的概念在隐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再概念化。"帝"的转义的产生都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泛义动词很多,文章撷取其中比较典型的高频词“打”和“搞”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作为泛义动词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各个泛义动词泛化路径不同,但作为泛化基础的“基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引申至各义项的基础;泛义动词的泛化路径是围绕“基动词”的原型义展开的,是纵向引中与横向兼容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裸"族词中的X由身体到物品事物一直到行为方式,其词义也相应地由原始的内涵意义"赤身裸体"到其隐喻义"没有包装"一直到其再概念化的隐喻义"公开、透明、完全、彻底"。"裸"义不断扩展、引申,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此可见,隐喻义是语义产生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汉语词汇和词义流行与泛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7.
随着"X货"构式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广泛使用,"货"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X货"词族。新兴"X货"词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一是"货"在表示"商品"义时用法更加灵活,且指人用法较之以往更为普遍;二是在"货"的附加义方面,指人时原有的贬义成分消失,转为中性义;三是"货"的语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泛化,并通过"X货"构式大量构词,形成了"X货"词族,丰富了汉语表达。  相似文献   

8.
桂林话中的"倒"可以作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也可以作动态助词。对桂林话中的"倒"的语法特征进行描写发现,"倒"同时兼有实词和虚词的语法功能。隐喻和语义泛化的共同作用是造成了"倒"逐渐虚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古汉语中"从而"的语义情况进行讨论,对"从而"与"因而"和"进而"的语法语义情况进行对比,进而认为"从而"是一个表示"致使"义的连词,在语用上,它说明前句事件的影响或后果,这一语义概括一方面说明"从而"含有因果关系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它有进层义,进一步阐释前句中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虽有联系但并非完全等同。"义素"分析着重同一义项的语义要素的分解。"语义特征"分析着重于对比,被运用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词汇语义学通过不同词语之间语义要素的对比,以此确定相同或相异语义要素,以便揭示词语聚合内部语义的异同;语法学用于检验句法结构能否成立、或者某些语义特征对形成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结构的语义差异等。  相似文献   

13.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用义素分析法分析"增加"和"增长"中的同形义素与异形义素的语义特征,并进一步考察两者在具体组合中的实际搭配能力,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求两者在认知上的差异,运用意象图式和自主性与非自主性对"增加"与"增长"不同的搭配能力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现象开始流行起来,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实例考察该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义条件限制。主要内容为:第一,概括"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将出现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四种。第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词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名物义与性状义。第三,从名物义和性状义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的语义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16.
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汉语"刚"、"刚才"和韩国语的" "都足表示短时义的时间词。本文通过对它们在表达时间怠义时所表现出来的句法及语义特点来揭示其区别。  相似文献   

18.
“未至之前”句式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料出发,通过语义分析和形式验证,初步地研究证明:"未VP之前",例如"未至之前"句式的源头可上溯到先秦时代蕴含时间义的"未VP"句式。"未VP"句式既包括"未至+处所+数量"句式,又包括"未至+数量(距离或时间)"句式。由蕴含时间义的"未VP"组成的句子多为复句,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减少。各历史阶段的此类复句均以并列和因果关系句为主。"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一般由"未"、"尚未"、"未曾"、"不曾"、"没"、"没有"等充当,用来揭示客观情况;受语境和语义的影响,"未VP之前"句式的否定词很少由"不"充当,"不VP之前"重在表达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9.
"闻"字在古代兼表"听觉义"和"嗅觉义",而在古代"听"和"嗅"也分别具有"听觉义"和"嗅觉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表"听觉义"的"闻"是如何逐渐被"听"代替的以及表"嗅觉义"的"闻"是如何发展壮大并在现代汉语中代替"嗅"的。  相似文献   

20.
名词“拐”从本义到“拐杖”义、“跛行,瘸”义的语义演变,考察了这两个语义场中“拐”与其他成员的替换消长情况两种语义演变分别涉及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拐杖”义语义场的演变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跛行,瘸”义语义场成员的差异体现了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