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以湘西的山水、民俗风情和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构建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本文以<边城>为媒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李玉杰  邵智 《考试周刊》2013,(27):15-1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历险故事姊妹篇".该文对比了两部历险记,认为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其实是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即作者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两个人物是"合二为一"的,由此也能发掘出两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存在着从"自度"到"度他"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等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范式,作为原型反复出现在楚文学中,是集体无意识造就的活生生的经验.沈从文《边城》等小说和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中的"等待"意象是带有楚文化特色的原型意象,既有一脉相承性又各具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小说<红字>主题思想丰富深邃,艺术表现手段超凡卓越.众所周知,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特色,也是它蜚声文坛、行之久远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本文则试图以小说中出现的红"A"字作为切入点,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它及其色彩意象来推动情节发展和表现主题内容的.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短篇小说<乡村医生>的艺术张力在于它的"未定性"和"陌生化"的特定潜质,"小说中的人物--难识庐山真面目","小说的场景--山重水复疑无路","小说的语义--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潜在特质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而阅读活动在使本文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读者.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哲学命题.沈从文小说中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它首先表现在生命意识上的天命观;其次表现为人性的舒展和解放;还透过包容于"天"之中的水意象来预示人事的变化.解读沈从文的小说,挖掘其作品所包蕴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现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富有湘西生活的韵味、充盈苗族乡土的风情、饱含民族文化的眷恋,构成了沈从文小说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从而使他的小说呈现出浓郁和丰厚的民族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0.
情歌对唱曾经是湘西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是湘西儿女恋爱的媒介.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被沈从文吸纳进小说中成就了一个灵动飞扬的"湘西世界".情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想象的翅膀和浪漫的源泉,是小说人物形象诗意的栖居,是湘西儿女自然生命形式的吟唱.情歌是"湘西世界"一个特有的美学符号,情歌增添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色彩,具有突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中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词、修辞、俗语和歌谣,探讨其语言蕴含的自然感,从而更好地体会沈从文乡土文学中所构建的"湘西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边城>中各人物形象的分析,体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的张扬和赞颂,进而挖掘了作品产生的文化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与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但他们小说的审美特色是不同的。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俗"的审美韵味,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雅"的审美韵味。"俗"、"雅"是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是通过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运用、人物描写等艺术手法来显现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沈从文同为伟大的民族乡土文学大师。他们的乡土小说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主观或客观的两种不同倾向,本文对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加以分析,并从"现实"与"浪漫"、"真"与"美"来论述了鲁迅与沈从文之现代乡土小说的异同。并对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思考与剖析,并同时指出他们在反封建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达到的某些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一生著述丰厚,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不仅充满了湘西神秘色彩与田园牧歌气息,在艺术特色上也是风格独具。《龙朱》作为沈从文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之一,基本可以代表同一时期沈从文作品的写作风格,通过对《龙朱》的分析,可以较好地体会沈从文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与海>和<年月日>同是反映"硬汉"主题的小说.此文从不同角度切入,在分析小说产生的地域差别的同时,考察两位作家关于时间、空间及理解生命的差别,列举出两位作家在历史文化意识、家园意识、生命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并探究造成它们差异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19.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精心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物人情画图,笔下渗透着一种纯真的美丽;然而"美丽总是愁人的",在其以乡土为题材的创作中我们领略到一种"淡淡的孤独悲哀"与"乡土悲悯感"。文章拟通过阐述这类小说创作的艺术视野、艺术特色及艺术根源,对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悲剧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