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考察林则徐对现代化的探索,可以发现,中国现代化是“主动式”而不是“被动式”,是单线而非复线发展。恰恰是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极大地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正常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林则徐、魏源等是新思潮的倡导者。据此回答相关问题:1.下列对林则徐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勇于进取B.维护民族尊严,坚决抵抗外国侵略C.遵守封建纲常,效忠大清帝国D.勇于揭露腐败,倡导革新变法2.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B.是否抵御外来侵略C.是否翻译外国书籍D.是否发展资本主义3.林则徐、洪仁、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是A.学习西方政…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其事迹多被后人推崇。因“虎门销烟”的影响,世人眼中的林则徐是反对外来侵略、弘扬民族气概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广州了解和搜集西方国家情况的言行也成为其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重要原因。笔者选择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在广州的一些言行,依托前人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史料来重新审视林则徐,以遵循学史求实之要。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和魏源分别发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挽救国家危亡的呼声——“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科学救国”的先声。这种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思潮,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源十分注意搜集西方新闻,提出了“夷情备采”的主张,意识到新闻的重要性;魏源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的译报思想,在中国新闻思想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魏源新闻思想还显得极不成熟。  相似文献   

7.
被后世史家称为“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原是嘉道年间地主阶级经世派的重要代表。经世派多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探究天下民生利弊的时务家,那么林则徐的经世思想与众有否不同?嘉道年间的個者往往“习于所见,皆以侈谈异域为戒”,那么林则徐何以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主张的启迪者?“通时务”与“知夷务”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结合并接受历史选择而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爱国思想?这些,正是本文需要侧重探索的问题,也是  相似文献   

8.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林则徐致力于了解夷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经济思想、法律知识等;同时,也向西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创了中国近代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因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接受外来新事物,介绍西方情况,吸收外来文化,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潮,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践者。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林则徐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澳门是我国被西方国家最早侵入并盘踞下来的地区,也最早汇聚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信息。通过澳门,林则徐对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动态进行了关注、探求。林则徐以务实的态度倡导了解西方、学习西方,首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一生与书有关的实践活动可分为读书、藏书、用书、译书,这位近代中国历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促使其养成了坚毅向上的品德及读书爱书的情结,鳌峰书院的教育形成他经世致用的人生观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并奠定了其出仕后藏书、用书的习惯.在探索西方事务过程中,林则徐成为我国近代介绍西方图书馆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陈荣春 《考试》2010,(12):35-38
一、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1.近代科技发展 (1)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仿造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2007年版)设计了一个“历史纵横”栏目,内容如下: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做法.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和嘲讽。直隶总督琦善讽刺林则徐购求“官员向不过问”的“夷书”,有失“天朝大吏”的尊严。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站到了时代潮流前列,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斗争的帷幕,迈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林则徐思想跨时代的贡献在于:第一,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二,坚持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第三,相信民心可用;第四,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14.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他却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1851—1852年合刊的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中国分会会刊》上,包令发表了《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其中说林则徐“忠诚地、,汗不同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的经济思想有其独到之处,他把抵制外国侵略、扶持国内的商业资本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学习西方“长技”的主张。其经济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严禁鸦片输入和防止白银外流;保护正当的对外贸易,扶持商业资本;建议组织力量开采金银矿,由国家铸造统一银币,允许民间使用钱票;兴修水利,重视发展农业。林则徐的经济思想对后来人有许多启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林则徐,出生在儒学世家,接受父母启蒙教育的士大夫,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宦海浮沉,他“经世致用”,忧国忧民。对于林则徐的评价,各家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对其有“两个林则徐”的观点,根据此说,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的思想境界足以垂范后世,应深入探讨,大力弘扬。“忘我爱国”是林则徐思想境界的鲜明特征,“无欲清廉”“诚勤求实”和放眼世界是林则徐难能可贵的优良品格作风,这是他禁烟抗英、造福于民等辉煌业绩的思想根源和动力。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思想解放的先驱。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该备加珍惜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讲授中国近代史后,将近代学习外国的各种派别加以概括和总结,这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是有益的.下面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成《四州志》、《华事夷言》等书,这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史地知识的最初书籍.他是认识西方、学习西方的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他所说的“长技”是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学习的目的是驾驭外国人,以维护  相似文献   

19.
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考察和了解,这就为他冲脱出传统夷夏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带有某些近代意义的外交思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仍然以天朝大使的自豪感来审视自己的对手,存在着中国之“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的糊涂观念,和其他士大夫的认识一样,天朝若闭关绝市,则能制敌于死命。但是,随着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禁烟运动的抵制与破坏,使林则徐感性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对手与先前的犬性夷狄尚有不同之处,“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  相似文献   

20.
1840年的鸦片战争,既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野蛮入侵中国的开端,也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次猛烈冲击。中国失败的原因虽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西方的“船坚炮利”确实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改变视西方人为“蛮夷”的轻蔑成见,也不得不对西方的“奇技淫巧”重新进行估价。当时,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开明的爱国人士,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就提出了一个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课题。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围绕这一课题的如何解决,殚精竭虑,进行了长时间的求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