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教师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择师不可不慎也”①;历代人们对为师者提出的标准和要求都很高。人们历来将师与道并重,《学记》有“师严道尊”,《中庸》有“修道之谓教”,王通《文中子》有“道之所存,惟师所存”,韩愈《师说》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2.
1 网络背景下英语教学的变化变化之一:学校、书本和电视,磁带不再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唯一渠道,“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的传统教育时空观开始变迁,教学时空扩延至校外、家庭、社会以至超越国界。电脑和网络的存在不仅使人们能随心所欲地读取信息,众多英语网站和英文网叶也使得  相似文献   

3.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升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且更主要的应是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学记》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之也”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对于每  相似文献   

4.
卢玉梅 《广西教育》2013,(10):22-23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所具备的品德、知识、能力等素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为现代教育者,教师应该不断升华自身的思想品德,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应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师道的力量     
中国人历来讲究师道。《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韩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国的学术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师承衍化史、尊师重道史。  相似文献   

6.
谦逊地教学     
课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共创。有“奏技者与看客”之喻的隐性“水课”中的师生关系,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谦逊地教学”倡导教的一方对所教授知识、方法的发展性始终持有足够的敬畏和内在的好奇;深刻地理解教与学的共同作用,以构建教与学的完整过程;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建构性传递,更重视将价值观和品格塑造作为重要的教学成果;对于关系和社群有着恰如其分的看重。基于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践行,“谦逊地教学”的教学之道以教学互动为特征,对于创新者涌现、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减负”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存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调控英语教学环境进行了感性上的分析。论述了物理与心理相容,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是英语教学环境优化,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存。客观地阐述了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语文教材(1994年版)第一册认为《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讲的是择师的标准,但从作者写作《师说》的背景、目的和全文内容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为学必须从师”的观点,提倡的是“尊师重道”的风尚。首先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来看,这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文章。当时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他们自己不从师学习,还反对别人  相似文献   

9.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10.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教学之“术”指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具体的教学技术、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教学之“道”则指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它体现并融合了执教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因此,青年教师要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术”的观察与学习,来体验和理解“术”后面的“道”,  相似文献   

12.
浅谈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角度,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种“教与学”新思路。本文提出的“识其才、育其能、助其势、望其飞”不但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之道,也是高校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13.
中专语文通用教材《师说》中,第一段的总纲作用、第二段的论述及文章写作逻辑的反映其中心论点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有别于参考材料中提出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在“道”与“术”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作为同向同行关系的体育教学之“道”与“术”互动过程,既是运动技术创造性理解的获得过程,也是提炼运动技术教学意义的过程。文章从回归体育本源、重建教学关系;聚焦身体素养、统整体育课程;深化课程思政、融入体育精神等方面,对“道”与“术”双向治理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5.
王羽菲 《考试周刊》2014,(16):180-181
<正>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具体而言,教与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做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构建有效的解剖学课堂师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脑力劳动过程,也应力求和谐共振。只有师生和谐共振,才可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可以说,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和谐共振,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语文教学欲求师生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人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为了教学目的,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本文拟此从几个方面入手,探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和谐共振如何实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顾爱云 《教育艺术》2002,(12):20-20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很偶然的一次课的经历让我意外深刻地领悟了《师说》中这句话的内涵。那是一次邓小平理论课。在讲到“从严治党”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的内容 )这一问题时 ,为了表述“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谈到了现阶段共产党的腐败问题 ,从近几年来反响很大的几部电视连续剧反映的腐败现象 (比如《苍天在上》里某董事长面对腐败的无奈、《大雪无痕》里侵吞国有资产的“理所当然”、《黑洞》里走私集团的嚣张等 ) ,到社会现实中的几个腐败典型 (比如陈希同、王宝森、成克杰…  相似文献   

18.
“交往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与交往同一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交往都是教学。在教学目的、方向上,围绕着教学内容的教与学,是师生特殊的交往。这种特殊的交往,才是有实效性的教学、真正的教学。这样的一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冷静地剖析教学实践中最普遍存在的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假教学”现象,并提供促进教学真正发展的最基本的思维参考架构。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20.
试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哈尔滨师范大学杨平,唐文中当我们考察了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并以学习者特有的眼光审视了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动态时,无不惊奇地发现:一部教学论史,也是教与学关系的发展史、变化史。“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既是我国古代教学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