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是贯穿青少年时期这一过程始终的.本文对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校流行文化建设、开展学校心理干预工作及完善偶像教育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何为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是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国外专家将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反常的拟社会关系,在卷入和成瘾的动力所驱使和推动下,会导致偶像崇拜人产生各种明显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青少年儿童较轻度的偶像崇拜是正常的情感依恋和虚拟人际关系状态,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但过分沉溺偶像崇拜则可能发展为情况严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 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有不同视角.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看,成长中不断发展和加强的性本能使青少年儿童越发感到压抑,因为内驱力不能直接指向身边现实中的对象(父母或同学),因而,他们的情感和幻想往往指向一个遥远的人物,而这恰恰使魅力四射的偶像对他们具有了独特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高中生是偶像崇拜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作为对高中生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影响极大的一种文化因子,偶像崇拜对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特别是对高中生自我人格中独立性的培养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偶像崇拜问题至今很少得到高中班主任的关注.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脱离口号式、理想化、抽象的单纯空洞说教,应联系高中生校园生活和他们一定程度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关注影响高中生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成长中的重大问题,结合学科教学,对高中生施以积极健康的影响.在此,本文拟从偶像崇拜与高中生的独立性培养方面发表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4.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普遍存在 如今,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普遍地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青少年自我把握能力和分辨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被明星表面的风光所吸引,这时候家长和学校,甚至社会,有必要对青少年的追星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王宁 《班主任》2023,(1):60-63
<正>追星是偶像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偶像崇拜是人类产生于远古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近代社会的伟人崇拜,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偶像崇拜现象在人类社会的代际间不断传递、轮回,从来不曾消失过。随着影视行业的工业化发展,影视歌明星成为大众仰视和追逐崇拜的对象。近年来,随着一些综艺节目的兴起,资本也乐于开展一些“造星”活动,形成一种影视歌明星+粉丝的“饭圈文化”。这种“饭圈文化”近些年有低龄化趋势,许多中小学生卷入其中,有些不健康的“饭圈文化”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应该也需要对学生追星行为予以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不会在喧嚣的盲从中迷失自我。那么,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盲目追星到理性选择偶像崇拜对象,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呢?  相似文献   

6.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语言倭化僭越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合理限度而演变成一种教师言语道德的失范行为.教师语言倭化现象的产生有其师源性、生源性和制度性等原因.遏制教师语言倭化现象,从教师方面应采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机制;学生方面应采取加强学生权利意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制度层面应采取完善教育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偶像崇拜: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引起了上至中央、下至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成为困扰学校教育的难题。要解决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要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生活实践。青少年是特殊的文化群体,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学校的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的紧张与冲突,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本刊将围绕学生亚文化诸多现象进行深入、持续的研讨,希望从多重视角聚焦学生亚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走入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从而为有效地塑造对青少年成长有价值的观念与行为奠定基础。本期专题“青少年偶像崇拜”就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我们特别邀请了理论研究者、学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分别从理论、对话、案例等多个角度共同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话题,相信这样的研究、探讨会引发广大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人育人,并通过教人育人来实现发展人与社会的目的.下面从育人特性、文化特性和生命特性角度,谈谈我校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和实践探索情况. 一、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 1.学校教育拥有文化的力量 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形式.学校教育的命脉在于文化传承.因此,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不管办哪个层次的教育、哪个层次的学校,都应坚持育人使命和传承文化并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应该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学风,从而使学校富含文化底蕴,外显文化特色,扎实有效地把人类先进文化播撒进学生的心里,把学生熏陶影响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10.
青年群体在对偶像崇拜中形成固有圈层并衍生出的一种青年亚文化,是当今流行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青年群体的追星行为从零散化往组织化发展,经历了"追星族""粉丝文化""饭圈"形成、"粉丝经济"四个阶段,是时代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偶像崇拜方式和媒介的变化.粉丝经济的形成,是以商业资本运作为主导,通过网络技术赋能,实现粉丝与偶像的良性互动,吸引青年群体自发参与.随着偶像、明星的影响力扩大,也凸显其存在的瑕疵与不足,并衍生如拜金主义、过度消费、盲目崇拜等不良价值观念,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导,需要从价值观、消费观、是非观三方面加强,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同时,引导青年亚文化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三爱"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今时代对于"学习""劳动"和"爱国"的新的诠释,与当前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三爱"教育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优质的品牌学校? 一、校长要选择好科学的、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清晰的工作思路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一所学校从办学之初,校长就要做个有心人,要集思广益,结合学校历史文化、本土文化等方方面面,用心去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制订相对稳定、持之以恒,又能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教育实践行为,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办事原则.善于把办学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思路转化为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实践行为,在领导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规范,特别要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实行,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校长要注意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善办学的规矩,使自己的文化特色在长期的积淀中逐步明晰.  相似文献   

13.
当前.防范犯罪侵害还属于学校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我国犯罪问题突出、治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受特殊年龄特点的制约和较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难免受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侵害.因此.加强防范犯罪侵害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以提高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两重特性: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从文化层次看,“高等技术”教育是十二年后教育,属专科层次.从职业技术教育上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是在应用.其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与技艺性,学生在学校应基本完成就业的能力准备,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工作.因此,其课程应是对职业岗位的一种适用.  相似文献   

15.
学生厌学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顽疾。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其赖以生存的微生态环境有关.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对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和转化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校先进德育文化是指在学校积极引导和教育下,培养学生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心理修养的一切文化的总称.先进德育文化是在对传统德育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借鉴基础上,创新重塑而成的.德育文化的建构应确立知识、能力、精神融合渗透的教学体系,并开展信念、情感、行为有机结合的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7.
探析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颖华  刘国华 《文教资料》2008,(21):216-218
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此,学生工作者应致力做好违纪学生的心理矫正和品德教育,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一、新时期偶像崇拜对学校榜样教育的冲击作为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亚文化和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广大青少年在一定成长时期的必然心理需求和过渡性需要,往往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因而具有自发性、认同性和情感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渐独立  相似文献   

19.
具体的学校及教师的行为离教育问题最近,因而在学校本身层面上思考、解决教育问题也更直接、更明确.学校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探究如何更高效地解决教育问题,而学校的教育有效性往往表现为一种文化特征.学校教育之有效,在于其文化之利,学校教育之不力,亦在于其文化之弊.因而,学校改革应该把文化重建作为增强自己教育力量的根本途径.学校改革中的文化重建本质上是一个解放学校自身发现并解决教育问题的潜力和创造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素养是指学生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职业素养.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整体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需要.职业学校应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并加强企业文化课的教育和实习实训,从而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