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的翻译上改写较多,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简略。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三种动态性特征:(1)译诗形式影响译诗词语的转换;(2)译者的诗学观决定采取何种译诗形式;(3)诗外策略阐释译诗正文和诗内策略。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相比普通意义上的翻译,自译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享有更大"自由",即常常对原作有更多改写,这似乎违背了翻译"忠实性"的本质要求,因此有很多关于自译是翻译还是创作的争论。以熊式一自译小说《天桥》为研究对象,以其对中国传统风俗和文化符号的翻译为关注点,从翻译伦理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自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灵活变通,不囿于文本形式的束缚,而在写作意图层面,是恪守"忠实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6,(3):57-60
朱湘在外国诗歌翻译中通过灵活运用"亦归亦异"的翻译策略,完美兼顾了中西诗歌文化的特质。他的《老舟子行》译本就较为完整地展现了这一特色。一方面,为了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他以异化为主,大胆将西诗中丰富的形式特征,如音韵、格律、节奏、诗行等,移植到译文中,使其译诗充满音乐美和形式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和文化传递方面,遵循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归化策略,对原诗意象往往进行创作性改写,让译文接近读者,展现了其传承和弘扬我国古典文学精神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谈译诗     
郭沫若既是诗人而又兼长于译诗,故对译诗确有使人折服的精辟独到之见.他在《古书今译》一文中谈及译诗时说:“诗的翻译,假使只是如象对翻电报号码一样,定要一字一句逐译,这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样逐字译了出来,而译文又要完全是诗,这除非是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不行.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是没有的,如果有时就无须乎翻译.[……]诗的翻译应得是译者在原诗中所感的情绪的复现[……]这个问题我不只说过一次了.[……]便是西洋诗家译中国的诗,如德国檀默尔 Dehmel之译李白,我们读了他的译诗,每不知道原诗的出处,独于我们的译家,定要主张直译,而又强人以必须的直译,所得的结论,当然是诗不能  相似文献   

6.
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主的译者,面对"异"的阻抗之挑战,必须放弃对完美翻译的追求,在"语言友好"的翻译伦理和翻译范式之中找到翻译所带来的幸福;同时通过建构意义甚至文字层面的可比之物,把因"异"而生、困扰译者的"不可译"转变为"可译",实现"非同一对等",从而成就翻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王佐良先生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译诗观、标准观、文化观、译者观和文体观等,建构了系统的译学思想,学习研究他的译学思想,对繁荣今天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悦 《海外英语》2012,(17):143-145
围绕诗歌翻译中的忠实与创造问题,分析评价Arthur Waley,柳无忌,Burton Watson,Herbert A.Giles,许渊冲及Ezra Pound六位译者对"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诗的翻译,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译文。指出诗歌翻译中忠实与创造并非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实现诗歌音、形、义的全面忠实,必须依靠译者发挥创造性。而另一方面,创造也应以忠实为前提,译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应以超过原诗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徐芳 《考试周刊》2009,(29):25-27
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是中国古典诗歌外译的大家,在汉语古诗外译方面成就斐然,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翻译中国诗歌的标准是他本人提出的"三美论",即认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他还认为翻译求真而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在他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其所翻译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押韵的。基于此,简述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许教授的诗歌翻译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诗歌翻译不能为了押韵而押韵,避免出现"因韵害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两篇译文进行品评和比较后,我们就如何将“信、达、雅”的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进行讨论,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运用于诗歌翻译时,译者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要真正做到“信”,必须从诗的写作背景,文化差异,功能对等等角度多方面考虑,做到“译气不译字”;诗歌翻译的“达”不仅需要译诗语言通顺,还需要有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诗歌翻译的“雅”在于译诗能够贴近原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十四行诗是一种通行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英语十四行诗有较多形态。1930年代以来,朱湘、梁宗岱、梁实秋、屠岸、方平、卞之琳等人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一时成为新诗尝试与建设的重要诗体。朱湘、卞之琳的翻译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朱湘的译诗较多过滤掉原诗中爱情、忠心和崇敬等主题成分,却突出了自我哀伤情绪,并往往融入汉语的习惯表达。梁宗岱是早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重要的译者,他的译诗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们的译诗均表现出较鲜明的诗人译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诗英译对形、意、涵的处理一直倍受译者关注.以翻译美学为导向,从"声色美""意象美"和"涵蕴美"三个层面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三个译本进行美学透视,从中探寻诗歌翻译的审美趣旨,同时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翻译中为了更好地再现原作的神韵风貌,以格律形式表现出来的音韵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英文传统诗歌在格律上是大相径庭的,那么要在译诗中表现中国诗词的音乐美无疑存在很大困难。该文从中英诗歌共同的表现手法入手,对它们在分行、用韵、平仄以及步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在翻译中的传达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诗学是文艺批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中的诗学规范和译者个人的诗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庞德《华夏集》中的一首译诗《江上别》为个案,分析总结出译者诗学上中国化?语言上现代化和文化上淡化的翻译策略,结合庞德时代的诗学规范以及他本人的诗学追求,探究他作出以上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著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积极开拓者和实践者,“汉园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集《十年诗草》已成为20世纪三十年代诗歌创作走向的典型代表,其诗文风淳朴,意境深远,立足于现实,却超越现实,紧扣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不露声色中阐明蕴含的哲理,理性描写中抒发深层的情感。其创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将诗歌意象分散镶嵌在众多现实事物之中,进而通过所描写事物的关联形成整体印象,不求直抒胸襟,情感炽烈,但求寓意于物,情理兼蓄。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其译作不仅涉及英文经典,也包括对本人诗歌的自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信,似,译”翻译理念,并提出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本文以卞之琳《十年诗草》中自译诗为例,通过分析意象的明晰化翻译,以期对他译现代诗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