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助词“的”运用中的错误,除前几篇短文分析过的几种以外,还有一些;本文再补充分析以下几种: 第一、助词“的”连用不当 在有的语言结构中,有时需要连续使用多个“的”,这时,就一定要弄清楚由“的”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否则,就往往会造成助词“的”连用不当的错误,而使所联系的各项词语之关系错乱,语义不通或者错误。例如:  相似文献   

2.
在词与词的偏正式组合中,或者在句中的定语之后,有时并不需要使用助词“的”,或者是可用可不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不再使用“的”。例如:“巨大力量”、“紧急任务”、“进口汽车”、“新鲜蔬菜”、“试点企业”;“这种病人特别需要新鲜空气”、“毕业班学生要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如果在并不需要使用“的”的地方,硬是使用了“的”,就往往会错误地改变本来正确的语法关系,并使语义发生错误,这就是助词“的”的滥用了。例如将“特价书市”说成“特价的书市”,将“高速公路”说成“高速的公路”,将“我们哥俩住一间客房”说成“我们的哥俩住一间的客房”等等,都是不通的,都改变了定中关系的性质,使词语或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使语义发生错误,都属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3.
“的”是一个结构助词。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结构助词除“的”外,还有两个,即“地”和“得”。习惯上,这三者是有一定分工和使用范围的。“的”在词的组合或在句子结构中,表示定语与中心词之间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如:“清新的空气”、“过去的他”、“工作方法的  相似文献   

4.
助词“的”是一个使用范围比较广、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常用诃。它是一个虚词,在语言结构中,其主要作用是:(1)在词语的组合中,可用以表示附加与被附加、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语法关系,如:“早晨的太阳”、“正确的结论”、“我的看法”、“令人感兴趣的活动”等等。在造句中,可用于定语之后,表示定语与主语之间,或是定语与宾语之间的修饰限制关系,如:“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其中,主语“标准”之前的定语是“检验真理”,后边用了“的”;宾语“实践”之前的定语是“社会”,后  相似文献   

5.
“水平”在前,除如上文所说的做主语之外,还可以做定语,与其后相关的词语构成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定中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后的相关词语与“水平”没有组合搭配关系,那就往往造成定中关系不调的错误。这有以下两种主要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个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就成为句子的一个构成部分,并和它前前后后相关的词语发生这种或那种语法、语义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正确运用词语、精心构造句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以下三例: ①故乡的春天异常美好。 ②春天的温暖与香色多么醉人! ③谁不喜欢这明媚的春天呢? 以上三例皆有“春天”这个词。在例①中,“春天”做主语,它的前边有名词“故乡”对其修饰限制,说明是何处的“春天”,做“春天”的定语,两者之间是定中关系;它的后边有“异常美好”这个偏正词组,来陈述它,说明它怎么样,两者之间是主谓关系。在例②中,“春天”做定语,置于“温暖与香色”之前,对其修饰限制,两者之间是定中关系。在例③中,  相似文献   

7.
“的”的多用和漏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的”这个结构助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和修饰关系,同时还有别的用途。该用“的”而未用,词语间的语法关系就不清楚,影响阅读;“的”用得太多,使人厌恶,也影响阅读。因此,我们在...  相似文献   

8.
“的”“地”“得”的使用及其区别曹玉婷“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在文章中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它们主要是附着在真地语言单位的前后,用采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三个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相同,都读轻声“de”,在词语和句子中各自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9.
助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用在词语中间表示前后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的花园”、“热烈地歌唱”、“干得很好”。语法书上,都说“地”是状语的标志,“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是,当前的报刊上,出现对这些结构助词用得不够规范之处经常发生,产生了语法上的混乱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太远的不举,仅从随手翻到的,如“感谢你,傅大夫!”(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陕西日报》三版)一文中“傅大夫一遍一遍的向我母亲解释放血的根据和理由”一句里前一个“的”用错了,应改成“地”字。  相似文献   

10.
虚词是汉语中的一类重要的词,它通常是指介词、助词,连词和语气词等几类词。这几类词,有的在询的组合中,或在造句中,能够将词语联系起来,并且表示它们之间各种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  相似文献   

11.
本题的上两文,分别从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内容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语段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言运用中的隐性错误。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之一是语言运用不当,对此,上两文也都有所分析。语言运用中,词语运用是个重要方面;语言运用的一项基本功,是对词语的选择与锤炼。词语选用不当,同样会直接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隐性错误。本文拟分析以下几种: (一)置换型有些动同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发展变化等,有其特定的主体,是不能任意更换的。否则,误换了行为动作特定的发出者(即主体),就会造成违背常理的语义错误,以…  相似文献   

12.
“水平”置于其他词语之后,除做中心词,与相关词语构成定中关系外,还可做宾语,与相关词语构成动宾关系。如果对这种动宾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动宾关系不调的错误。这种错误,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另一种是句子成分内部的动宾关系不调。 (1)全句的动宾关系不调 这主要是指“水平”做全句宾语时,与  相似文献   

13.
成语的特定含义和结构形式,是用特定的词及词与词之间特定的组合方式表示出来的;书面上,则是用词的书写符号——汉字表示的。如;“声情并茂”这个成语,书面上就是“声”、“情”、“并”、“茂”这四个汉字来表示的。汉字是一种有形(形体)、有音(读音)、有义(意义)的文字,因此,如果改变了成语的用字,那就往住会改变成语的意义,有的还会错误地改变成语的意义,或使成语意义不通,同时,还会错变成语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成语运  相似文献   

14.
谈“修饰”     
张文英 《大观周刊》2011,(17):100-101
在如今的语言运用中,谈起“修饰”,也就不可避免地用“限制”来表示其定义或者用它来与修饰联系。但是随着学术界中的众多研究,“修饰”和“限制”的本质区别和必然联系也随之浮出水面。然而,在语言不断多样化的过程中,“修饰”本身也就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本文就从现代语言运用中来谈论“修饰”除“限制”层面以外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的、地、得”的用法,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我在编辑稿件中,发现不少通讯员仍未掌握它的规范用法,常常将三者混为一谈。现摘录一组浅析如下:①场长对如何发展今年的庭院经济作了详细地汇报。②同志们愉快的接受了支援秋收的任务。③王大爷激动的热泪盈眶。的、地、得作为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份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在定语(修饰或限制名词的附加成  相似文献   

16.
“侧目”一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但这个词语特定的含义是:不敢从正面看,才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现在因不了解此词的特定含义而望文生义地错用此词的例子屡见不鲜。下面仅举二例,试作评析。  相似文献   

17.
虚词的错置,简单点说,指的是在词语组合,或构造句子的过程中,将所用的虚词放错了位置,因而错变了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关系,表达错了意思这种语法错误。虚词,作为一种语法手段,用来联系语句,并表示其一定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时,一般说来,具有一定的、比较固定的位置的。如介词,它只能放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以及某些词组的前边,与它们共同组成介词词组,在造句中充当某些句子成分,象“在办公室看文件”、“从上海来”、“同他谈话”、“把稿件拿来了”等等。连词则须放在它所连接的两个或几个部分之间,如“物理和化学”、“表扬并且奖励”;双用的照应性连  相似文献   

18.
打开收音机,偶闻今天南朝鲜某地“戒备十分森严”一语。乍听,该地戒备之严确给人无以附加之感;而细细品味,又觉“森严”之前冠以“十分”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森严”属附加式双音节合成词,词素“森”和“严”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森”:本意为树木丛生貌;“严”:本谓救命急,引申为紧急,再引为紧密没有空隙。词书上将“森严”释为“整肃、整饬”,或“整饬而严肃”.若就字析词,意即紧密得象丛生的树木一样没有空隙。可见,“森严”一词对“严”的程度已有了规定性,即“象丛生的树木一样”。“象丛生的树木一样”对“紧密”的程度表述得是十分明确的,如果再用程度副词加以修饰,究竟“紧密”成什么样子倒让人不可捉而摸之了.  相似文献   

19.
在编发一篇稿件时,有这样一句话:“厂领导把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如实公诸于众……”引起了我的思考。显然,这里公诸于众的“诸于”是错了。作者并不了解这个“诸”是一个书面的文言词语,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因而在后面再加一个“于”字就重复了。“诸于”则是一个名词,它的含义是古时妇女的外衣,用在这里岂不令人费解。联想到在其它来稿中还有类似的错误,如“见诸于行动”、“付诸于实施”等,其中的“于”字都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20.
结构助词“的”在语言中有两个作用:一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它后边的词的定语,如“我的书”,“参加会议的同志”;二是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