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大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降低,毕业生中“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日趋严重。文章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环境、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意识等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提出应从端正毕业生就业思想、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毕业生自我认知等方面来培养毕业生的主动就业意识,制定合理职业发展规划,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抗逆性,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慢就业"现象,而农业等行业特色高校由于其自身特征,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由学校、家庭及个人等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农业高校应从推进"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优化"全方位"就业服务等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效率,降低"慢就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就业难"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问题。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大学毕业生反而选择了"慢就业"。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个维度分析"慢就业"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调适策略,以缓解"慢就业"现象,帮助处于就业困境的大学生寻找就业路径,使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关系人,其所持的子女就业观是影响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去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以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背景,选取大学毕业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透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毕业去向的期待和去向选择影响的调研,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家长所持的就业观念与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现象蔓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给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也成为相关学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就业观念等,提出构建创新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力图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家长、学生等方面共同发力,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蔓延。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可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类,本文通过分析两类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应对性措施:针对"积极慢就业",提供全面职业规划分析服务,防止学生转化为"消极慢就业";针对"消极慢就业",提供主观引导措施,即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教育;和客观帮扶措施,即转变服务方式、开展"互联网+就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实践教育路径,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的“慢就业”现象成因之后,通过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加强思想引领工作、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工作台账、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长效机制等策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解决毕业生的“慢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解决高等教育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评价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考察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期望和评价,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需着力提升人际交往、沟通与表达能力;需要根据未来就职行业需求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职业定位;用人单位对解决问题能力需求的内核是领悟力及自学能力;用人单位希望高校毕业生能经历一场"真正的实习",切实锻炼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围绕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通过用人单位、高校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对毕业生问卷调查,构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测量量表,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2013届毕业生为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结果表明交流学习、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职业态度和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的5个因子,其中交流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是就业能力的短板,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一般.依据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之间关系,探讨通过提高累计方差贡献率对公因子解释力的影响,进而印证模型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式多样化,通过对"90后"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情况,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区域选择集中、职业选择集中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类职业等现象,针对调查反映出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和提高职业素质的措施,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桂英  林建丽  刘慧 《考试周刊》2014,(66):154-15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选才难"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每年大量高校毕业生形成了社会就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在某些行业和地域形成了"就业难"的现象。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支特殊高校队伍,其办学定位就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要提升教学质量与就业水平,办出特色,获得社会的进一步认可,需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建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的现状,对陕南地区三所二本院校、两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职业价值判断标准、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择业行为、体现职业价值的专业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等相关数据进行设定,分析其成因,进而得出研究结论。从提升大学毕业生管理就业风险的能力、降低专业风险、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旨在规避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强,出现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人才供需两脱节现象。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具体就业能力要求与期望,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2011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分析,了解毕业生求职结果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从关注毕业生就业和人力资源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培养需求的角度,提出北京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95后毕业生步入社会,"慢就业"正在成为新生代就业群体中的"另类"选择。文章以"慢就业"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问题为研究思路,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上海某高校1500余名在校生进行研究分析,了解高校"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因子分析探究形成"慢就业"现象的原因。研究显示,影响因子由高到低为:求学深造、职业规划、自我效能、就业质量、朋辈影响、网络媒介、家庭支持。基于供给侧视角,文章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人才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出高校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助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问题和就业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毕业生职场发展的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性现存的问题,指出了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适应职业转变的三大能力,阐述了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职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力,提高毕业生自身择业能力,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模式是本文重点关心的问题,通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帮助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胡军 《中国高等教育》2013,(Z2):33-34,41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南开大学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以实施"公能"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过深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进而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适应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南开大学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特点。在继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毕业生总量的逐年上升,有些毕业生暂时不就业,形成慢就业现象。95后毕业生初入职场,毕业生毕业后两年内更换工作的比例也很高。但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就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只能以社会人员身份参加各类招考,想要通过二次择业提高就业质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2019年广东省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期政策,...  相似文献   

20.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社会经验不够成熟,与招聘单位相比,我们的学生应是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在就业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随意处理与毕业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加上不少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劳动法律知识,其合法权益被用人单位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工作者,深感有义务在工作中帮助他们增强劳动法律意识,警惕就业陷阱,以及通过法律手段帮助他们进行就业维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