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据专家估计,到2000年底,国际互联网已连接了100多万个各类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左右的用户。中国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异常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已达890万,为上年的42.4%,其中18~24岁、25~30岁用户人数分别占42.8%、32.8%,学生用户人数所占比例则从上年的16.4%跃升至21%,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高居榜首。  相似文献   

2.
雷雳  马晓辉 《中国德育》2010,(5):5-8,16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方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稳居全球第一,而互联网普及率为28.9%,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互联网用户中10—19岁人数占总数的31.8%,约1.22亿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用户群体。  相似文献   

3.
5月30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网站入驻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由此,第29届奥运官网的IPv6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由奥组委联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下简称CERNET)以及搜狐网建设,全球IPv6用户可直接通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访问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同时也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用户开辟一条网络陕速通道。  相似文献   

4.
我国互联网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六大经营性互联网和四大非经营性互联网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的第八次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1002万台,上网用户人数达2650万人.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和基础网络,这就把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上网成瘾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中学生上网人数日益增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1月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有上网用户总人数为7950万.其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用户已超过一半,占52,9%,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也占18、8%。由此可见,中学生是一支庞大的网络信息用户。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度上升的势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公布的最新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大陆上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5910万,其中学生成为上网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网络已日渐成为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思维关注人的主体性、强调简单专注、注重用户体验的特点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将互联网思维大胆运用于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用"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提供个性化就业教育方案,用"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创设多元高效的就业服务平台,用"大数据思维"和"迭代思维"提升就业教育服务质量,可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且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的主观性,强调专注性,将体验者的体验放在重点位置等特点,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当前的高职院校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就业教育中,通过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确立当前就业教育的教育方案,借助思维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改善当前就业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模式正在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最近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第十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083万台,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9万台的69.7倍。上网用户总人数为5910万人,同第十次调查相比,半年增加了1330万人,增长率为29%,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的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95.3倍。这足  相似文献   

10.
郭玥瑶  蒋劲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12):131-13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目前绝大多数产品说明书都采用纸质化方式。为解决传统说明书浪费纸张且使用不便的弊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开发一款智能化产品说明书管理系统,包括互联网平台、用户客户端、用户移动端和商家客户端。该系统不仅可以节约纸张,更能多元化地展示产品功能,方便用户实时使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福建教育》2005,(6A):6-10
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90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1650万,占19%,而且数量仍在激增。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来到我们的身边,它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同时也造就了又一类群体,即网民群体。这一群体有着别样的生活方式:特殊的环境——虚拟网络社区,网络语言,网名等。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网民群体理所当然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3年1月,中国上网人数已达5910万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4%。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二位。而全球上网人数也是以数亿计。网络的普及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新商业模式,互联网教育行业拥有传统教育所没有的诸多独特优势,在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其市场潜力也被看好。但中国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仍受到行业内部和外部诸多问题的制约。互联网教育相关企业可从跨界合作、合理分配利润、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管理部门也应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一定支持,共同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以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为表征的下一代互联网时代,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起点”。2012年12月底,“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升级和应用示范”在北京通过了项目总验收,蹦不再只是“明天的技术平台”。在100个校园网实现了规模部署,200万师生用户,130多个系统应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IPv6下—代互联网业务运营和网络管理平台。为公众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及规模商用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5.
见证与启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地带动社会变革,但却始终围绕着“人”这个核心。在中国,教育最早与信息网络技术结缘,第一个真正意义的互联网出现在大学,第一台超级计算机诞生在高校,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在大学开通。一个又一个“第一”见证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教育网络的火种促成了如今中国互联网的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6.
智能手机叠加的多种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与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带来诸多家庭与婚姻问题。在全国层面看,离婚率与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数、手机网民占比与上网用户人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分省份角度看,各省份互联网上网人数、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与离婚率有较强的关联性,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与离婚率增长保持同步性。但从分省份分析,上述三项指标对离婚率影响非常有限。在个体层面,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所引致的婚姻家庭价值体系改变、上网时间长、网络社交等因素成为离婚率升高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8.7亿移动电话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也已超过4.57亿。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人际沟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互联网,到2000年底,全国有2250万上网用户,其中有90.96%的用户年龄在40岁以下,74.95%在30岁以下,56.11%在24岁以下。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1%。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郝瑞楠  周冰  蒋晓雪 《大学教育》2019,(2):20-22,35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互联网不断融合,探索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中,慧科集团迎合时代发展,利用线下教育资源提高用户体验,发展线上业务为用户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在积极构建"高教+职教"版块和O2O混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不乏创新之处,彰显了共享经济时代的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成就,它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诸如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在我国,网民人数与日俱增,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站上万家,上网人数达到1.37亿,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达到17.2%,约有2300万之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