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殷商始祖"玄王"解释为"玄鸟所生之王"欠妥当。玄王应当解释为"北方之王"。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3.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初中语文第六册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引用了这首歌谣.对于歌谣中"沧浪"一词的解释,杨以庄同志有《"沧浪"小考》一文(载《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5期)认为:"前人把'沧浪'作水名,蒋冀把'沧浪'作地名,都有些拘泥了:'沧浪'作水色,青苍色的解释更恰当一些."笔者反思教学实践,认为将"沧浪"解释为水名并无拘泥之弊,反而较解释为"青苍色"更恰当些.理由有三:其一,有据可考.《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今人王世舜在《尚书译注》中注云:"嶓冢山在陕西宁强  相似文献   

4.
蒙元史料多有记载,称西夏统治者为"李王".所谓西夏"李王",其实皆"孛王"之误."孛王"为"不儿罕"之异写,乃西夏皇帝自称,借自回鹘语"佛"字.因为"孛王"一词不大好理解,加以孛、李二字形近,元人遂以西夏统治者曾经接受唐赐姓李为由,把"孛王"臆改为"李王",并逐渐得到后世认可,谬传至今.  相似文献   

5.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春秋》中记载了两次"归赗",分别是隐公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及文公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赗"。《春秋》三传中对"赗"的解释各执一词,归结起来大致有两说法,一曰"车马",一曰"马"。对于"赗"的用途,则有三说,一曰"佐生",一曰"送死",一曰"于死生两施"。结合现今考古发掘出的车马坑及丧葬文书来看,"赗"应该是"车马",至于其作用解释为"于死生两施"更为合理,结合《左传》中两次"归赗"的上下文,将"赗"解为"助主人送葬"之车马也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人人熟知的掌故,对于"五斗米"的意义前人共有三种解释陶渊明的俸禄,督邮的俸禄,江州刺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都值得商榷,"五斗米"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陶渊明种植在公田里的尚未收割的秫米.  相似文献   

8.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敢以烦执事"后用了句号,"敢"不应该解释为"冒昧",这样的理解违背了汉语中的"因果-假设反成"规则.根据这一规则,"敢以烦执事"后应该用问号,"敢"应该解释为"岂敢".  相似文献   

10.
1《.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课下注释⑧解释为:“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这句话,一般认为“王”应破读为“wàng”,作动词,解释为“称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3年最新修订版,以下此书同此版本)中对此字的解释为“(二)wàng1.〈动〉称王;统治天下。《史记·高祖本纪》:‘吾与诸王约,先入关者王之。’”既然如此,那么应当在“王”和“之”之间加上“于”字,是“王(于)之”,这是一句省略了介词的倒装句,译成“在这里称王”,说成注释中所说的“做关中王”也可以。或者也可以不看作省略了“…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选入了《晏子使楚》一文。教材对"王曰,何坐?曰,坐盗"的"坐"解释是这样的":坐,犯罪。"本人认为这一解释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2.
楚山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相似文献   

13.
(一)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相似文献   

14.
《左》《公》《穀》三传对《春秋》隐公元年"惠公仲子"条解释有异,其焦点是仲子身份问题。《左传》以仲子为桓公之母却未卒受赗,"桓未君"而王室归赗其母,此"非礼"之书写体现出作者责王"以示劝诫"的思想;《公羊》认同仲子为桓公之母而讲"隐为桓立",彰显出"立子以贵"及以"尊尊而亲亲"之王权观念;《穀梁》认同仲子为惠公之母而"正隐""治桓",则以"亲亲而尊尊"取"蹈道"之价值。仲子身份虽因三传书写之异而终不为定论,却与各家相关阐释体系或主要价值观念不悖,又因其在血缘与地缘、家族与国家两个维度上的张力而并行不辍。  相似文献   

15.
马晓敏 《现代语文》2014,(4):102-10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为了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和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提供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在这个字表收录的3500个汉字中,有38个汉字属于《新华字典》的"王部"。这38个汉字的字义与"王"有关的极少,与"玉"有关的却很多,还有部分与"王、玉"无关。一、与"王"有关的汉字"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象一把下砍的大斧之形,上横是斧柄,下边是斧头。本义指"大斧",是刑杀之器,象征权威,故引申为"天子、君主、首领"等义。金文()填实,篆文()线条化,上边两横距  相似文献   

16.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  相似文献   

18.
<正>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相似文献   

19.
王亚南的学术自由思想是进步教育思想之洗礼、动荡政治时局之催化、办学治校经验之升华的结晶.王亚南的学术自由思想内容丰富,从权力主体上看有教师自由与学生自由,从本质特征上看有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从展现方式上看有学习自由与研究自由.王亚南将"双百方针"作为学术自由的基本方针与实践原则,明确提出学术争鸣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共同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王亚南学术自由思想启迪"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通过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大学文化繁兴来汇聚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20.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