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教研制度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建立制度.更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多种力量的支持。它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要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校本教研制度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不仅仅是建立制度.更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多种力量的支持。它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要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将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制度化,既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那么,中小学应该建立怎样的校本教研制度呢?建立校本教研组织制度1.参与教研的人员的工作制度。包括校长、部主任、教研室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备课组(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和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2.教研组织工作制度。包括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研专题指导信息的制度,调查本校教师教研需求的制度,确定本校(一学期或一学年)教研的重点方向、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的制度,定期组织教研交流…  相似文献   

4.
孙有福 《宁夏教育》2005,(10):39-39,41
开展校本研究在制度建设上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建立校本教研组织制度,其中包括参与教研的人员的工作制度,教研组织工作制度和教务、科研与教研合力制度。第二,建立校本教研启动制度,这其中包括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和教研课题申报制度。第三,建立校本教研指导制度,这其中包括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相似文献   

5.
加强生态移民区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对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态移民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生态移民区校本教研缺乏问题意识,校本教研主体边缘化,校本教研内容简单化,校本教研形式模式化,校本教研制度同质化等问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一是以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培养自主研究意识;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确立教师主体地位;三是以多元生成为载体,建构校本教研内容;四是以具体问题为抓手,丰富校本教研形式;五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校本教研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价值日益凸显。制度建设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校本教研顺利运行的基础。当前我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创建适宜的校本教研制度,从而为校本教研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与价值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校本教研制度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是对传统教研机制的改进与创新,能够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关注校本教研就是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创新校本教研就能以立体多元的教学实践场景和多彩平台,让校本教研文化无声地流动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滋润着教师的教学心灵和智慧。青岛台东六路小学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立足高起点、提出高目标、追求高品位,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探讨构建"尊重差异、彼此欣赏、自由表达、共同分享"的多元化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以说教为乐事、以研课为趣事、以论教为常事"的校本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我们目前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现代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在我们以往传统教研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与创新,能为我们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是对我们学校教研文化的一个重塑。本文探讨的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以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为前提,深刻分析了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韦群 《教育探索》2006,(4):14-14
一、建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指由单个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学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而建立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因此.在校本教研制度建立过程中.学校坚持开展以教学问题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制订适合不同层次教师开展教研和接受教研培训的计划.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学习培训内容.并参加学校科研室、教务处和教研组举办的各种形式的专题性研讨活动。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校本研培制度。在学习和培训过程中,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在行动中.他们学会解决问题。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课改研讨课的引领、各类公开课的指导与评价、新教师的培养、教师基本功专题培训、高三复习课专题讲座、教师教学技能达标培训等活动中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学校的教研文化形成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1.
陈家尧 《今日教育》2005,(12):38-39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素质成为一个事关新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教育部提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以制度的形式推进校本教研的开展。但是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校本教研追求的目标不能只是一种制度的建立,它更应是一种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制度: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校本教研"是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的教学制度。它适应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形成了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教研方式,已经成为教师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在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即校本教研将从非常态化活动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教师将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将由临时性措施向常规型机制转变;校本教研将由单一的以校为本向校本校研、学区教研、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教研网络转变。  相似文献   

13.
推进校本教研,首先要明确校本教研是对传统学校教研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建立“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学校业务工作机制。要以提高教学业务干部综合素质为抓手,依托基地,分类推广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校本教研制度实现的,而学习型教研组又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一直以来,教研组存在着“教而不研”“教而少研”与教研群体建设不够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与教研群体的发展,制约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建立有效的教研群体、增强教研本位意识、回归教研本职,“聚集课堂”教研,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并成为教研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校本教研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守护神。只有抓好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服务,学校要做到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激励制度和激励措施,以推动校本教研持久有效地开展。具体来说,在激励制度方面,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的校长领导制度、理论业务学习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等;在激励措施方面,学校可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信任激励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有效手段,构建校本教研制度,已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和完善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保障制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学科的教学质量,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发展。对照这一科学而又精辟的阐述,笔者认为,切实搞好校本教研基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实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关键。结合本地实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体会,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可以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就是校本教研制度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是指总结和概括校本教学研究经验教训及其规律,形成学校校长、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相关教育行政人员必须遵守的法规、条例、规则等教学研究制度,使校本教研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系统性活动。  相似文献   

19.
自2003年教育部通知要求积极推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以来,我国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已有近5年的历程。其间,校外专家和整个中小学教师群体共同见证了各地丰富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及其取得的新进展。目前,各地各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及其制度建设方面进展不一,整体而言,校本教研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在述评我国校本教研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索相应对策,以使校本教研工作更落到实处,成绩更斐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让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方式为一线教师服务成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以教师最需要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已成为学校夯实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想做到这一步就得"还权"于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要想充分发挥教研组这一机构职能就必须恪守三大原则,即规范、坚持、创新,才能激活并彰显教研组这一职能机构的巨大潜能与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