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益民 《云南教育》2002,(28):33-33
《影子》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活泼俏皮。教学时,我注意丰富课堂情趣,同时注意拓展学习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以丰富的活动使教学充满情趣1.猜谜导入。课始让学生猜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黑黑的身子黑黑的头,就像一条小黑狗,阳光下面跟你走。”用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游戏活动。初读课文后,我用幻灯组织学生玩手影游戏,在屏幕上依次映出活泼的小鸟、可爱的白兔、翩然飞行的蝙蝠……趣味盎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产生影子需要光。3.以读促悟。读书是语文…  相似文献   

2.
<正>组织教学首先要抓好教学的开头,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在课前采用何种方式导入,对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至关重要。我认为以下几种课堂导入的方式非常可取。一、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指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有意识地卖关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激发其思维,然后自然地将新课成功导入的一种方式。这种导入方法常用于小说、戏曲、报告文学以及通讯报道等课文,在具体应用时主要做到"精、新、奇"三字,从而快速地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使学  相似文献   

3.
就语文的学习过程,谈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一、抓住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去探求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必须抓住导入环节。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达不到目的绝不罢休。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往往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2、展现意境,使学生沉浸到课文中语文课需要合乎逻辑的思考,也需要生动、形象的感染。在课的起始时,教师可借助幻灯打出图像,收录机播放音乐,录像机播放影视片段等方式渲染课…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化,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 一、重视课前导入环节 语文教学的课前导入尤为重要.别具特色的课前导入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学习状态.课前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设计一个悬念;讲一则奇闻趣事、故事或笑话;听一段优美的音乐;做一个精彩的演示;展示一幅幅精美画面等等,总之,课前导入应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在《竹林深处人家》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先展开课堂调查:有谁去过竹乡?做了一番了解后便播放有关竹乡的图片、录像资料,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竹林;最后请同学品尝竹乡的点心——笋干.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实践证明:重视课前导入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中师生实习教学是对小学的教学,从近年听实习生讲授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导入语的设计 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场白,一个成功的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使他们产生求知欲望。设计导入语的方法很多、直观导入法,就是用挂图、插图或实物等导入课文,这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故事导入法.是让学生在故事中进入角色;用谜语导入,是在猜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设置问题导入法,是设置悬念导入.让学生在悬念中造成渴求欲望。还有表演导入法,唱歌导入法等。不管用哪…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音乐轻松活跃.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7.
赵宇亮 《甘肃教育》2009,(13):46-46
一、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教师的导入有直接关系。好的导入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8.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1.导入——寻疑激趣。常言说: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导向,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上课伊始,运用故事、猜谜、表演等方法导入课题,让学生在表演、猜谜中寻疑、释疑。如教学《你们想错了》一文,先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强调"你们想错了"一句,使学生思考质疑后问:课文为什么用"你们想错了"为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疑的积极性,为阅读课文做好铺垫。2.求知——以趣求疑。在精读课文获取知识的时候,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再让学生表演重要情节,或编成三句半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从不  相似文献   

10.
一、引课解题的情境感染 “引课解题”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应注重它的吸引力。教师在教一篇新课文时,用情境导入法往往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认真的端详过自己的父母吗?对亲情的感受有过吗?尤其是逆境困难时的亲情体会过吗?从题目中“爸爸”所引出的亲情的情境感染,会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带来好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一、巧借课文激趣 巧借课文“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这方面,可采用两种比较有效的形式:一是课前设置悬念。课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除了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布置《只有一个地球》的预习时,教师可围绕地球的地质构造、地球的资源以及人们如何破坏地球资源三个方面创设悬念,  相似文献   

12.
陈晓红 《考试周刊》2009,(24):159-159
音乐课堂教学有时是枯燥的,学生不重视,所以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用情景导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螺号》一课,课前我准备好瓶瓶罐罐和玩具螺号,课一开始就表演吹奏螺号,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从课间拉回到课堂上。又如《一把雨伞圆溜溜》一课,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个性积极性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进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悬念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一节课,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导课有直接关系,导好课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情感交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利用挂图、音乐等设置悬念导入新课。1.以挂图设置悬念导入。挂图直观形象,不仅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唤起其求知欲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课是新开设的一门学科。上好《社会》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坚持数年不断革新《社会》课教法,总结出五环教学模式。下面以《储蓄》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创新的实践。 一、激趣设疑,巧妙导入。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情感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巧妙导入新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所以,《社会》课也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导课。如图片影视、习俗故事、生活现象、人物榜样、表演、欣赏等。教《储蓄》一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储蓄罐”入手,激趣设疑:“同学们,过  相似文献   

15.
开展“程序导学”实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课前导目标,激兴趣 学生自学课文前,我依据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有意注意的指向,激发学习兴趣。方法有: (1)达标竞赛法。自学前进行达标竞赛(“标”即是导学目标中的具体内容),看谁最先掌握导学程序中的目标。这样,既能把学生的有意注意集中指向导学目标,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置悬念法。根据导学目标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16.
邵雄 《贵州教育》2014,(14):41-42
正一个好的课前导入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明确该堂课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上来。那么,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导入新课呢?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知欲望教师不应该采取灌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该从侧面利用物理实验设置悬念,唤起学生主动去理解事物变化规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例如在教学《气体的压强与哪些因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课教学中,导课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通过故事引导、设置悬念、角色扮演等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十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现简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比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既是记念,怎么又是忘却,为了忘却又为何要记念呢?这样的开头造成了悬念,在心理上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犹如一石投水,顿起波澜,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戴昕 《中学文科》2007,(7):107-107
一次音乐欣赏课前,一位男同学跟我说非常想听周杰伦的《本草纲目》。他的这个要求给了我提了个醒:本节课我要和同学们一起了解的是《音乐的美》,其中有一首肖邦的《夜曲》,而这首乐曲和周杰伦的《夜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用这首歌曲导入新课,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吗?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导入方式,调整上课程序。  相似文献   

20.
1.叙述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新课。2.设置悬念导入法。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就是当讲到最扣人心弦之时,有意避而不讲,激起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的心愿。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到新课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的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非把课文弄个水落石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