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鸿飞 《新闻界》2012,(9):14-18
孟子传播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他坚信可以通过教化发扬人自身的善端来传播并实现其"王道"理想。针对统治阶层和士人这两种不同的受众群体,孟子分别采用了游说和讲学两种不同的传播模式。本文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孟子传播活动的两种模式,考察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传播效果,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分析其传播活动对中国传统社会传播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粱惠王上》,是有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一句话。孟子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吋霸主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 称霸诸侯的事,流露出钦羡之情。孟子以“王道”相对,避而不谈“霸道”。他在劝说齐宣王推恩保民实行“王道”(即儒家的仁政)时,说了下面几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上句第一个“老”字用作动词,作“敬爱”讲,言敬爱自己的父母也应该敬爱别人的父母。下句第一个  相似文献   

3.
孟子"仁政"思想的基础是"性善论",他坚信可以通过教化发扬人自身的善性来传播并实现其"王道"理想,但彼时的传播效果却未能如愿。本文从现代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分析孟子仁政主张与传播对象自身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来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传播效果,并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分析仁政思想的传播对中国政治传统和社会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全景式呈现了孔子、孟子、荀子一生的行迹和儒家思想在原初时期的发展历程,系统书写了孔子周游列国、教书育人的图景和初衷,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和仁政思想,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历程,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图景。  相似文献   

5.
孟子从仁政出发提出实行王道政治的统治者必须实施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基础在于发展社会经济。社会保障的重点人群是老人小孩,以及鳏寡孤独。  相似文献   

6.
<正>《汉语大字典》"邮"字、《汉语大词典》"邮"字,均出"驿站"义项,所引书证皆为《孟子》孙奭疏:"邮,驿名。"这一用法明代已出现,袁翼《骈文笺注》"邮亭"云:"《孟子》孙奭疏:邮,驿名。"(续四库本,页425)而在《孟子》孙疏之前,罕见"邮,驿名"之训。而"邮,驿名"这个用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检今本《孟子注疏》,其疏文作:"邮驿名云境土舍也又云官名督邮主诸县罚负。"(中华书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常问我,最喜欢哪一门类的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古典诗词。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则是,"宁可食不精细,不可一日无诗"。  相似文献   

8.
史安斌 《新闻界》2012,(10):10-13
1450年,在中国的毕昇发明了木活字将近400年后,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为现代新闻出版业奠定了技术基础,并称之为新闻传播史上的"谷登堡革命"。无独有偶,新闻学的研究也起源于德国。1845年,德国作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中外先哲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相似文献   

10.
一、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相似文献   

11.
张卉 《兰台世界》2015,(3):95-96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曰:"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此句应断作"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牂牁"义为系船木桩。  相似文献   

12.
虽然读书不求甚解,浏览之际,遇有疑问也常覆核史实,潜心思考,间或笔录,便成札记。本文所收三篇均事关中国藏书史。发表出来,或能澄清某些讹误,然而毕竟非关著作,终不免无聊之讥也。题一:“书不可胜载”究作何解? “书不可胜载”出自《墨子·天志上》全句为:“今天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胜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在我见过的所有引用此话的中国藏书史论著中无不以此作为战国时代私家藏书丰富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12,(12):104-107
孟子智慧陈清华32.00元978-7-304-05745-92012年11月孟子是儒家"亚圣"。解读孟子其人、齐家之道、孝顺之道、养生之道、丈夫之道、交友之道、处世之道、教育之道、幸福密码等。书中既有对《孟子》的解析,更有对现实的关怀;解读的是孟子,关注的是当下。  相似文献   

14.
书装艺术外在形式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编辑之友》2005,(1):75-76
书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古人日:"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而面目可憎也."或日:"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汉代的匡衡凿壁偷光,刻苦读书,从一个普通的穷孩子成长为汉代的大学问家,是书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  相似文献   

15.
明代来华耶稣会士站在宣教的立场上,对孟子思想进行了耶教化的诠释:将孟子有关"天"、"上帝"的概念,与耶教的"天主"进行了会通;把孟子的"仁"学与耶教"爱"的伦理进行了融合;至于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观念,由于违背耶教教义,传教士进行了批判性诠释——在否定孟子原有理论正确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所异于禽兽者非几希"的新人性论,并重新为儒家定立"孝之说"。  相似文献   

16.
孙喆 《兰台世界》2013,(21):14-15
"霸王道杂之"本是宣帝对太子的训诫之言,但却涵盖了西汉中期帝王成功的为政之术。"霸王道杂之"的成功运用促进了西汉中期社会的繁荣与富强,元帝弃之不用,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弱与灭亡。  相似文献   

17.
消防新闻摄影是消防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防宣传工作中,摄影图片具有文字报道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时一篇报道加上一幅图片就有"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立体宣传效果,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消防部队的防灭火工作、参与抢险救援有直观的认识,从而关注消防、参与消防.  相似文献   

18.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少年求学时期,曾经按照他父亲的嘱咐,放下数学功课,专门跟从名师研读我国的古代典籍《孟子》一书.杨振宁先生回顾说,《孟子》影响了他的一生.杨振宁为什么这样推崇孟子呢?我们知道,孟子是我国最早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古代思想家,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见《孟子》的《尽心上》篇)孟子把个性的发展与解放,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来认识,对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研究,都有很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考察古代食礼,除了饮食典籍之外,小说也是个很好的途径.小说<老残游记>这部地方性文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齐鲁地区官僚缙绅的食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