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长期订阅《工人日报》,深感这是一张比较严谨的报纸。而读了2001年10月31日《工人日报》的几篇报道,我觉得有几处毛病。虽是“白壁微瑕”,但有指出的必要。“他们”不能代替“一个”第一版通讯《首钢为何要实施战略大调整》的开头一段这样写道:“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首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世纪之交,他们又提出了‘面向新世纪,建设新首钢’的奋斗目标。”这句话中的“他们”  相似文献   

2.
老新闻工作者张友鸾曾把标题艺术分为“技”和“巧”。他认为“技”可以传授,而“巧夺天工”则要自己努力钻研。一些别出心裁的标题一般都显示出作者的机警和才智。一、弄拙成“巧”:《冬天里的“夏天”》《到森林里“游泳”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的时代性。阅读古代作品,了解古代语言,无疑要注意作品的写作时代。比如现在叫做“碗”,古人叫做“案”,孟光“举案齐眉”的“案”就是“饭碗”。但刘禹锡《陋室铭》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的“案牍”却不能作为“碗”来解释,它只跟现代语中的“案卷”相当。  相似文献   

4.
姜文姬 《青年记者》2009,(14):47-48
“客里空”是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专门编造假新闻的代名词。从1947年6月山西《晋绥日报》提出要在新闻阵营里肃清“客里空”开始,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尚未见到新闻打假胜利的曙光。不但如此,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自2001年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客里空”奖新闻评选活动,这些“客里空”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娱乐等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2008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客里空”奖新闻(2008年十大假新闻)作品入手,  相似文献   

5.
胡春明 《新闻传播》2010,(7):22-22,24
现在“大而全”的报纸很难做大做强.行业报就更不用说了。行业报本来就是为了满足某种行业、某部分人,或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创办的.它不能办成“超市”,要办成“专卖店”。在这个细分的报业市场里,你这个“专卖店”里的产品一定要是最权威、最专业的,这样人们需要某种特定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找你了。  相似文献   

6.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撰余思絮     
(一)讴歌先进,要“因事有所激”——有感而发,因情而作,突出“激”的味道。鞭笞问题,要“刺美亦道同”——秉笔直书,针对性强,突出“刺”的分量。(二)高明的作者,“小事情”里做大文章。浅薄的作者,“大事情”里失大就小。(三)记者不能单靠领导的命令“指哪打哪”,而要根据读者的共同需要“主动出击”。(四)采访时要通过抓“问题”来占有“事实”,写作时要通过“事实”来揭示“问题”。(五)宁可采撷自然长成的“有假之玉”,决不选择经  相似文献   

8.
章学诚是我国清代的目录学家。在当代的一些目录学著作和讲义里,都要阐述他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贡献,其中都要着重提到他的“六经皆史”的观点。如北大、武大《目录学概论》编写组的《目录学概论》第二章里说:“‘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总的学术观点”。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浅说》里  相似文献   

9.
这种让全民旅游的方式究竟能不能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里取出来?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博士后赵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假日经济”是中国独有的名词,是“鬼怪式”经济。他甚至用了一个更为严厉的词形容——“大跃进”。他认为黄金周并不能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10.
《中图法》在“编制原则”里说:“类自的确立及其序列安排,不仅要从科学概念出发,同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政治内容”,“分类体系要符合科学性原则”,“在类目安排和标记符号的设置上,要力求简明、易懂、易记。”就这些原则看,可以知道它至少包含有下列条件: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许多规劝式评论标题在制作上越来越趋于程式化——不是用“莫”,就是用“不”。例如: 《莫因酒宴误四化》、《莫提争取不到的指标》、《莫以登报论英雄》、《莫把报纸当文件》、《莫玩文字游戏》、《莫教儿童做万元梦》、《节约莫搞花架子》、《表决之手莫轻举》、《干部莫称“父母官”》; 《不必会会济济一堂》、《不能保护落后》、《不能这样赶浪头》、《不要向“雏鸡”要“蛋”》、《不要吃厂长奖金的大锅饭》、《“同学帮”搞不得》、《复读班不办为好》、《太客气了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3.
想起这个题目,缘于多年前的一件事:领导交办一件具体事务。事办结了,汇报后领导对效果并不满意。他在分析具体原因后告诉我,做事情,不能停留于“做”,也不能满足于“做了”,更要追求于“做好”。这番话,在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演员把“遗臭万年”的“臭”读成“xiù”,对否? “遗臭万年”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里“流芳”与“遗臭”成为一组反义词,显然“臭”应读“chòu”,释为“与‘香’相反的意思”。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  相似文献   

15.
主流新闻的激越交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谦 《当代传播》2005,(4):87-88
《新疆日报》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策划:邀请全国各省市党报记者于2003年、2004年先后进行环塔里木、环准噶尔的采访活动。我用“惊世骇俗”4个字,盖因当今社会,商潮汹涌,物欲横流,社会转型,人心思变。党报如何在改革中永立潮头?党报的“定力”何在?党报面临3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干啥?我怎么干?  相似文献   

16.
用事实说话。就是让事实本身说起话来。新闻避免议论过多,记者不要站到新闻里说很多话,不要写“应当”、“必须”、“认识到”、“我们认为”等等,要让事实本身说话,要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胡乔木同志有一段话讲得很精采,他在1946年《人人要学会写新闻》里讲:“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 《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消息里没交待,我这个读者“不知道”。《台湾“迷你猪”身价大涨》。“迷你猪”是何物?消息里没说明,我这个读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河南有个嵩山,嵩山有个少林寺,少林寺的和尚正在打禅七。打禅七就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闭关”,连闭七七四十九天,当中不干别的,就是打坐参禅。当然,饿了要吃饭,大小便急了要上厕所,坐得屁股发麻大腿抽筋了要“经行”,也就是绕着佛像遛弯儿。除了吃饭、经行、上厕所,别的都不能做,不能说话,也不能睡觉。虽然很多僧人在打坐过程中支撑不住沉沉睡去,但在修行到一定程度的大和尚看来,打坐参禅是比睡眠更好的休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的“一得录”中刊登了赵维先生的文章《一方水土一方记者么》,读后令人深思。 说句心里话,綦江的彩虹桥坍塌,事后要不要责备《綦江报》放弃了舆论监督,我有点犹疑。因为在一个县城里,政府花数百万元建一座桥,这“一方水土”的新闻媒体当然要予以歌颂,所以刊出诸如《长虹卧波 綦城一景》这样的文章不足为怪;至于县报没有披露彩虹桥的质量问题,似乎也属情有可原。从明摆着的情况来看,即使报社想报,他那个县的领导也不会让他们报。 赵维先生把地方报的编辑记者称为“一方记者”,认为他们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报道必然有明显的地方倾向性。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一方记者”们并不是不想写出真实的新闻来,在许多情况下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某些  相似文献   

20.
为《寰瀛画报》正名《寰瀛画报》是在中国最早以“画报”命名的不定期连续出版物。但是,多少年来有不少学者由于未见原物而因袭前人著述之误,往往称之为《瀛寰画报》。其实,这误称应该说始于《申报》的“新印各种书籍出售”告白。从1877年8月1日到1878年2月28日都误印为《瀛环画报》,1878年5月29日才改用《寰瀛画报》。而在是年7月16日的“画报出售”告白里,却又出现了“赢瀛画报”的误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