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当前影视剧中的"方言热"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影视剧中出现了“方言热”现象。从社会原因和言语使用者共同的社会心理以及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语言现象出现有一定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础,其不会妨碍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常宁方言中有两个常见的处置标记“得”和“拿”.“得”只出现在广义处置式中,“拿”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处置式中.后来出现的“拿“取代了早期的“得”,成为一个专用处置标记.常宁方言处置式中有一种特殊的处置式,带有双处置标记和回指代词,这是一种语用更新和早期存留相结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词头词尾是指在单词中出现的词缀,单词中不出现但在句子中、语流中出现的词缀就算作语缀。词头词尾常用量词“个、隻”等词构成;语缀也用量词“个、隻”等词构成。广西临桂两江平话中量词“个、隻”等构成词头词尾的例子不很多见,但在两江平话中“个、隻”等作词头的现象很密集。广西阳朔葡萄平声话有“支笔、个人、本书、把枪、个鸟”之类说法。浙江金华方言、湖北大冶方言、湖南娄底方言、山西方言、长江中上游西南官话都有同样的例子,只是语音形式不同,用字有异。傣语、海南临高话、黎语、武鸣壮语、西林壮语也有这类现象。由此可见,词头词尾和语缀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绛方言属河东方言绛州小片。普通话无将来时制助词,但新绛方言中的“家”字可作将来时制助词,其用在动词(动词短语)后表示将来时态,且和进行时态助词“着”过去时态助词“过”“了”整齐排列,形成新绛方言完备的时制系统。此外,新绛方言的“家”字受整个句子声调影响在疑问句后音变为“间”,祈使句后音变为“价”。这是一种共时现象,而非其他专家所说的历时现象。  相似文献   

6.
安陆话里“P的N”中的“的”源于方位词“的”,它在特定条件下虚化成结构助词“的”,同时保持着标记亲属关系的功能,导致“P的N”中的“的”强制性出现。此类现象也见于其他方言。  相似文献   

7.
伍剑婷 《师道》2009,(10):34-36
“托儿”原本是北京方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当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托儿”一族。2009年春节晚会,刘谦表演完魔术后,主持人董卿慌忙解释——“我不是刘谦的‘托儿”’。趣笑之余,让人不禁感慨“托儿”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加之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方言的公共活动空间日渐缩小,在当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方言出现弱化现象。文章从媒体传播的“繁荣景象”、借助方言推广地方文化、方言发展呈衰弱期、方言使用者老龄化、方言自身的变异性等多种现状进行分析,探究河南方言面临的弱化危机:方言的使用人数日趋降低、方言环境的极度收缩、方言传承人的缺乏、方言剧种的消失等。  相似文献   

9.
常德方言儿化的分布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德方言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相比,常德方言的儿化范围较小,儿化形式、儿化韵发音等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从“儿化在词类中的分布与作用”这一角度来研究常德(主要是市区武陵区)方言的儿化现象,并通过方言“儿化”与“儿”尾的比较、方言“儿化”与普通话“儿化”的比较探求常德方言儿化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对杜诗中“吴体”的认识,由宋迄今,说者纷纭。清人梁运昌于《杜园说杜》中所提出的“方言谐词”说,经检验,是最符合“吴体”之“吴”的特性的。梁运昌的“方言谐词”说,是建立在黄生“俗体说”与许印芳“吴中歌谣说”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方言谐语”中的“吴声”之缘故,而使得杜甫的《愁》诗出现了平仄“不谐”的现象。而这种所谓的“不谐”现象,实际上为宋人以当时通行“官话”的四声进行验按的结果。而“拗体”之说即因此而始。所以,“吴体”的准确定义应为:凡篇中杂以吴地方言俚语及其声调(即“昊声”)的近体诗,即为吴体。  相似文献   

11.
王贵生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91-93,96
凯里话、镇远话、贵阳话等同时并存是凯里市特有的方言现状。进入新时期,交融互渗带来的方言特征的明显变化并出现“凯普话”等现象,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同词异义”(或说“同名异实”)现象,它指写法和读音都完全相同的某个词,在普通话中表示的意思与在方言中表示的意思不尽相同,有的还截然相反。这种别有异趣、值得探讨的语义现象在普通话和零陵方言中就较为突出,如“爹”“爷”“公公”三个词,是汉语  相似文献   

13.
以“川”字作为研究对象,从古文典籍、地域方言、谐声系统等角度入手,为“川”字的另一读音——“xūn”提供例证。从陵川方言地名中“川”字的古音残留现象入手探讨方言语料的文化研究价值,在综合分析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形势的基础上,针对方言地名的“一字两音”应用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许多方言的语音现象,通过音韵学都可以得到说明。从古今语音演变的角度看,渭南方言词“曲连”就是“圈”,“号村”就是“孝村”。渭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古音,这些方言材料为研究古代汉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对课堂落实“学中心”(如“为了学、服务学、设计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是为了不教”等)课改理念的调研中,我发现语文课中有四种“发热”现象应当改进:年长的老师出现“吃老本”热,年轻的老师出现“做表演”热,有名的老师出现“成人化”热,一般的老师出现“教课文”热。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的词汇研究有“考本字”的传统,本文通过多方论证,认为永州方言中表示“水溅人”这一意义的不是“溅”字,“灒”才是其本字.本文从一个方面指出了在方言中一直存在的用训读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音变现象,一般认为这一现象出现在通语中的时间为晚唐五代。文章通过对初盛唐时期今属湖北地区的文人所存古体诗和韵文上声和去声韵段用韵情况的全面考察,认为“浊上变去”现象早在公元7世纪的湖北地区方言中便已发生,其出现时间当早于通语。  相似文献   

19.
在仙桃方言中,亲属称谓普遍存在“同形异指”现象:一是指书面形式相同,因为读音不同而导致指称对象不同的现象.另一是指同一方言区或者不同的方言区,音义相同的称谓词指称不同的对象。仙桃方言亲属称谓中的“异形同指”现象既包括面称和背称造成的亲属称谓的词形变化,又包括由风俗习惯、历史沿革、主观信仰及个人喜好及从他称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异形同指”现象。在仙桃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中还存在着缺环现象。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现象”或“曾国藩热”在曾国藩死后时断时续地出现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能不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关于“曾国藩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