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虎森 《学语文》2000,(3):34-34
有一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有两个:《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考生任选一题作文。“近墨者黑”一说由来已久,几成公论,如果有考生写《近墨者未必黑》,那么他(她)就是在作翻案文章。  相似文献   

2.
《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是今年高考(全国卷)大作文题。乍一看,不少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阅卷的结果,上乘之作寥若晨星,一类卷比去年大为减少。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卷面反映出来的由于思维上的形而上学而造成判断推理上的片面武断的这一现实,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特别是很多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忽视了“未必黑”这一论题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一味强调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的全国高考作文题,除1988年是命题作文《习惯》、1991年是命题作文《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是《尝试》之外,其余都是供料作文。供料作文能有效地防止考生猜题押题,有助于检测考生对具体事物作具体描述或分析的能力,因而是一种很有生命力的命题方式。供料作文的写作指导难度比较大。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限  相似文献   

4.
小引材料作文从80年代初进入高考考场以来,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材料作文的类型也几经变化,从1980年的读后感型(读《画蛋》有感)到1986年的寓意型(《树木·森林·气候》),从1990年的评论型(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展开议论)到1991年、1996年的讨论型(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我更喜欢漫画  相似文献   

5.
近墨者未必     
中国有句古语“近墨者黑”。表面看来,似乎颇有道理,其实,它过分夸大了环境的影响。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我们绝不能片面强调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近墨者”如果他愿意“黑”那很容易,但真正的人是决不会“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今年高考作文议论文试题要求考生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两种观点中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或议论文)参加辩论。从实际写作来看.写“近墨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孟母三迁”的例证,举了某单位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使,受贿犯罪的例证;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党的好干部面对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拒腐蚀、永不沾的例证。应该说,这些例证都是典型的。可是,这些只能作为证  相似文献   

7.
概说辩论稿是考场作文命题的一种类型。辩论稿的命题,一般是针对同一事物,提出两个相对立的判断(观点),如1991年高考统考作文题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可写成辩论稿或议论文)。辩论稿是持某一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既要观点鲜明,不能骑墙,又要注意论证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首先来看1991年高考作文真题: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相似文献   

9.
纵观“文革”后的20年全国统考作文题,仅有四年是命题作文,即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1年的《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①和1994年的《尝试》,余下16年均为供料作文,占总数的4/5。应当看到...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届高考,可以发现,作文命题是有一定规律的。 一、题型的多样性 高考作文的题型多种多样,年年都不断地换着命题的形式,力图使考题出得更新、更活、更巧,从而达到“猜着,不犯忌,有话说”的目的。但不管怎样变,它总不会超出以下三种类型。 1.单命题作文 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1987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8年的《习惯》,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4年的《尝试》。因为它简便、明显,既易于命题,也易于考生审题立意,从速表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才华;但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猜题押题,二是评分  相似文献   

11.
1991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定一方”,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可“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不少考生在确定选哪一方时,犹柔寡断,反复思忖10多分钟,仍定不下论题。这对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应试作文来说,无疑是不利的。选题的犹豫,势必干扰思维的集中,延缓行文的时间,乃至影响作文的质量。究其原因,主  相似文献   

12.
纵观十几年的高考作文,谁都会感到比喻性作文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如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的读后感,1983年漫画《掘井》,1986年的命题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的材料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3年续写“夏日夜晚”父子三人对话,  相似文献   

13.
西晋著名的思想家傅玄说过:“夫金木无常,方员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人们每每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后来,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此话对吗?我认为未必。近朱者赤,近墨为黑,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反映。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而不变的,认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听上去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对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觉得:近墨者未必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话题作文文体要求和写法上的放开,引爆了众多考生的智慧火花,一朵朵在表现形式上避俗求奇的创新之花绽放于考场,带给人们一个个惊喜,也为2005年备考提供了借鉴。请看:(一)辩论陈词式这种形式适合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思辩性较强的试题。比如2003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文体要求和写法上的放开,引爆了众多考生的智慧火花,一朵朵在表现形式上避俗求奇的创新之花绽放于考场,带给人们一个个惊喜。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佳作介绍几种创新妙招,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一、辩论陈词式这种文体适合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思辨性较强的试题。比如2003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写了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获得满分。作者开篇就以正反双方亮观点的形式,扣住了话题。主体部分是正方一辩三分钟的开篇陈词。在阐述“感情亲疏会导致认知错误”的理由时,先…  相似文献   

17.
许多文章在谈到中学生作文时极力提倡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固然能改变千人一面,万人一调的局面,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造成一定的负作用。近墨者黑,作为传统的认识已妇孺皆知,也深入人心。多从逆向去寻求新的意义就会形成近墨者不黑的认识了。1991年高考中不少考生之所以不能把握题义,简  相似文献   

18.
论辩型议论文的写作,是类似于“辩论大赛”的书面表达形式。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就是这种形式。这一类型的作文不同于批驳类的作文:批驳类的作文题,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题目批驳的对象往往是错误的,理论上是站不住的;而论辩型的作文题,如前所举91年高考作文题,貌似对立的两个题目之间,并不存在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其实是各有合理的成分,同时又都存在不足之处。要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话题作文文体要求和写法上的放开,引爆了众多考生的智慧火花,一朵朵在表现形式上避俗求奇的创新之花绽放于考场,带给人们一个个惊喜,也为2005年备考提供了借鉴。请看:(一)辩论陈词式这种形式适合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思辩性较强的试题。比如2003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写了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获得满分。作者开篇就以正反双方亮观点的形式,扣住了话题。主体部分是正方一辩3分钟的开篇陈词。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文体要求和写法上的放开,引爆了众多考生的智慧火花,一朵朵在表现形式上避俗求奇的创新之花绽放于考场,带给人们一个个惊喜。下面,笔者结合2002、2003年考场佳作,介绍几种创新的作文形式。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一、辩论陈词式这种文体适合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思辨性较强的试题。比如2003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写了篇《“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总决赛》,获得满分。作者开篇就以正反双方亮观点的形式,扣住了话题。主体部分是正方一辩3分钟的开篇陈词。在阐述“感情亲疏会导致认知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