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遇这样的尴尬:不小心买了伪劣商品,却找不到索赔的依据;买的东西不舍用,却找不到购物发票享受保修待遇,因此建立家庭发票档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新闻阅评     
北京晚报等为民工的切身利益仗义执言 元月2日北京晚报刊登《热点时评》文章“谁能为民工做主”,就最近年关迫近期间连续发生民工为追讨拖欠工钱而与老板发生纠纷的事件执言:面对大量的民工法律纠纷,谁能为他们做主,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呢? 文章说,民工无依无靠,没有人为他们撑腰,是城市里最软的软柿子,谁都可以捏一把。找政府,哪个部门来做这项工作不清楚;找工会,没有一个关于民工的工会组织;找法律,没有专门的劳动法,现有《劳动法》也无法解释和规范他们身上的许多事情;找消协,更不可能,很多事不属于消费范畴。…  相似文献   

3.
钟凯  肖渊 《声屏世界》2008,(8):53-53
目前.农业记者普遍缺乏.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在赣州的市级媒体中.虽然有专业的农业报纸和网站.有专业的农业栏目或频道.然而从事专业的农业记者数量不到5%.而且专业化素质不够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没在农村生活过.对农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不熟悉.连水稻和稗草都分不清,自然就找不到报道的题材,更谈不上做精做好了;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养,业务水平提高了,却又离开农业记者的岗位,于是农业记者经常出现断档现象,严重制约了农业报道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0):71-72
初学新闻采写,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依旧懵懵懂懂,找不到其原因何在,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照出不误,这就不能不想点办法了。我们寻思:初学写作者从教材上学习新闻采写时,往往只从理论上知道“应该怎样写”,却很难从实践上懂得“不应该怎样写”。于是,对自己稿件中的问题也就容易陷人“灯下黑”,更拿不准稿件不被采用的关键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5.
“情感报道”该是近几年来报纸出现的新文种——我找不到什么现成的词来给它归类,只好用“文种”这个词来表示它的不同凡俗。这是一种用各种文体杂交出来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先说它的内容。它是报道人的.但却并不报道人的事迹、经验、成就,所以你无法将它归到往昔的人物通讯的文本里去。在内容上,你说它是真实报道吧.人名、单位可是子虚乌有。一个真实的人如果顶着个假名,尚且难以把握他的言行;一个文章里的人若再挂着个假名,其人其事就更难免被作者信马由缰地演绎了。对于这类报道,你说肤浅吧,它可是已经深刻人的隐私中;你…  相似文献   

6.
1984年以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许多城市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被他们所服务的社区所接纳,甚至被排斥。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7.
谁是小岗村的榜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响亮起来了,可是我们的一些先生们似乎突然迷失了农村发展的方向,找不到前进的榜样了。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地震中的受灾者,志愿者们这样说:“现实之于他们如此坚硬,我们可能没什么办法帮他们什么,但至少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世界还有人性的,柔软的另一面。”于是,志愿者们可能会经历“四个境界”:第一,不计回报地付出;第二,接受可能被误解;第三,接受你的付出无济于事;第四,接受你的付出让世界变得“更糟糕”。但以罗永浩为代表的志愿者,仍在坚持着。  相似文献   

9.
在“三鹿奶粉事件”中,如果说毒奶粉生产厂家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沉默的群体,奶农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在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唯独听不到、看不到奶农的声音。奶农更像是一个需要被社会拯救的弱者,媒体把其放在聚光灯下,居高临下地对他们评头论足,施以同情,人人一副要竭尽全力去帮他们的样子,恒是却没有谁让他们说出“我到底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0.
“这就像下棋找不到第一步.看不清楚全盘,但是一定要走下去.走着走着就顺了.”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差,特别是退休以后.常常有“拿东忘西”的时候.有时急需某样东西。越着急越找不到.翻箱倒柜,“挖地三尺”.急一身汗,就是找不到,自己跟自己生气.或埋怨对方。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经历过求职时需要学历证书.却找不到,而眼睁睁失去就业机会的遗憾?你是否经历过家电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而找不到保修单.导致得不到应有的保修的损失?你又是否经历过同事朋友到你家探访.你搬出相册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却因照片混杂而讲得杂乱无章的尴尬?我就曾经是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不仅经常因翻找东西将家里弄得凌乱不堪.  相似文献   

13.
胡适苏俄情结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上半年,收藏界的一位朋友从嘉德拍卖公司买到胡适致王世杰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1948年1月23日,信中说:“前几天看了鲠生兄的一篇文字,我很感觉奇怪,故写了—封信,现由独立时论社发给五十多家报馆发表……”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有“写信给周鲠生、王雪艇(王世杰字雪艇)”的记载,但是在已出版的胡适资料中,却找不到这封信的踪影,因此这可能是—封从未面世的轶信。  相似文献   

14.
“写稿不易、见报更难”。可“难”在何处?一些同志不从自身找原因,却一味责怪埋怨编辑缺乏“慧眼”.似乎“难”是编辑造成的。于是我想:为何有的人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而有的写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稿件却石沉大海,病根和原因何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作对作品的推敲不够、考虑不周,给读留下了太多的问号。如果在发稿前将这些问号留给自己,并努力拉直它,那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相似文献   

15.
探索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英美历程借鉴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于良芝 《图书馆》2006,(5):1-7,31
本文回顾了英美公共图书馆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对自身使命的探索;它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在“图书馆信仰”中产生,在经验主义考察中走向理性,在职业乐观主义背景下扩张,在功能设计中优化,在社会影响力驱动下巩固;总结了图书馆职业在回答“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时的几度彷徨和迷失;指出在任何时候,公共图书馆对自身使命的认识都可能存在局限,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不被自己的局限捆住手脚,失去探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都市类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以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许多城市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被他们所服务的社区所接纳,甚至被排斥。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他们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闻标题在互联网上的重要性,东方网对网络新闻作了相当研究。高国营先生提出:“当上百个新闻标题集中到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其它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如果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从‘新闻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  相似文献   

18.
“9·11”事发,北京正值夜晚,多个朋友很快先后打来电话通报。然而在我家电视上的40多个内地频道上,均找不到相关报道。CNN的主页大塞车,打开一个页面至少要5分钟,倒是新浪和搜狐两家主要的中文新闻网站,不断以最新  相似文献   

19.
“囚徒博弈”或“囚徒困境”是一个被广泛谈论和研究的博弈。两个共同作案偷窃的小偷被带进警察局单独关押,如果一方与警方合作,招认并供出自己与对方以前所做违法之事,而对方不招认,招认方将不受重刑,无罪释放,另一方则会被判重刑10年;如果双方都与警方共同招认,各被判刑5年;而如果双方均不承认有罪,因警察找不到其他证明他们以前违法的证据,则只能对他们的小偷行为进行惩戒,各判刑3个月。这两个小偷如何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在历史感和时代感黄晓钟不少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题材而发愁。这往往是自己把题材的选择范围缩小在某些狭窄的区域内,或者是狭隘地理解了新闻的含义,只盼望能碰上那些重大的、突发的“非常事件”,而对社会生活中悄悄发生的变化熟视无睹,更未意识到这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