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它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人,最关心的是人。只有人情才能打动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任何巧妙的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具体来说,它是指人的喜、怒、衣乐等心理表现,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勰在(心雕龙中提出“为情而造”,认为情感是“”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情变所孕“、”为情要约而写真“等等,高尔基也认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因此,为情与作历来是相互关联、必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3.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4.
写典型人物仅停留在记录创造某一成就或产生某个先进行为的过程和现象上面,而不能揭示人物做出这个成就、产生这个行为的思想原因,这样的典型人物报道既不能从思想上给读者以启示,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诠释好典型人物的思想境界,是写好人物的关键。要在感人的事实中发掘人物先进思想,在工作“过程线”中捕捉人物“思想线”,深入挖掘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各大媒体也借此纷纷推出了人物专栏。“小人物”的事迹最能打动人心,“小人物”蕴藏着大新闻,赢得了读者的“芳心”,深受读者欢迎。那么如何才能写活报纸“小人物”的新闻报道呢?笔者以云南《大理日报》“小人物”通讯报道为例,认为要挖掘好“三彩”,使文中的主人翁心性形象活起来;力做好“三避”,使文中的主人翁个性之美突出来;彰显出“二好”,使文中的主人翁时代之美显出来,才能将报纸“小人物”的新闻报道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6.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热烈地欢迎我们时代的英雄模范,“两山”英雄和曲啸等模范人物作的报告,人们含着泪听,以热烈的掌声呼应,成为社会瞩目的盛事。但是,读者却不甚欢迎记者的典型报道。为什么?我以为,这是因为我们“传统的”典型报道,写法过于呆板;材料一再筛选,纯而又纯;主题一再浓缩,高而又高;人物的血肉感和质朴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尽管读者仰之弥高,但却象一座大理石雕像,可敬而不甚可亲。最近一段时间,我尝试着用写普通人物的笔触去写英模人物,把他的英雄模范行为、思想境界,与他的感情和作为普通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写,写出真实的、有血肉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注意把握英雄模范人物的真实情感,要恰到好处地层示他们内心活动的轨迹。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9.
禄秦剑 《报刊之友》2012,(11):116-117
人物是文学作品写作的核心,写好人物是代表一个作家写作水平,文学功底最集中的表现,而写人物对于新闻工作者也同样重要,一篇通讯报道中,只要人物写好了,通篇报道就活了,读者喜欢去看,笔者通过对典型通讯的分析,分析新闻事件人物描写在新闻报道写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写新闻,可以运用散文的笔法;作标题同样可以借用散文的笔法,使之文情并茂,感情激越。 实现生活告诉我们: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凡是好的标题,总是以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的。所以说,写新闻,作标题,固然要告之以事、晓之以理,但还要动之以情。感情常常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清人袁枚说:“作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有的人通过研究,提出“新闻学是事学”的观点.这些问题都可以讨论.但是,有一点是实践的常理:无论是写事或写人的新闻报道,或者是思想评论,都离不开对人和人群的采访.新闻作品也好,文学作品也好,都总要反映人的思想观念、感情风貌,又都是为人——读者服务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社会,无所谓生活,无所谓社会主义,也无所谓文学和新闻报道. 关心人,热爱人,应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在各类采访中,报道人物,历来为中外新闻工作者所重视.人物采访做得好,又写出好的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产生的社会影响将是非凡的.优秀的人物报道具有示范性强、亲近感浓、思想感染力强等特点.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  相似文献   

12.
人物通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体裁之一。要把人物通讯写好,让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就必须有感人的故事、传神的细节、真挚的感情,这是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验,谈一下对这三要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典型报道尤其是典型人物的报道,历来是党报重要的舆论手段之一,也是党报宣传最突出的传统优势。只是由于近年来人物通讯相对多了,有时甚至有点随意,使读者显得有些“阅读疲劳”。如何继承传统,发挥优势,把典型报道写得更好些,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好的新闻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能给人以震撼、启迪、愉悦;呆板的新闻却让人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何将新闻写“活”。特别是将一些题材重大的新闻或时政报道处理得生动活泼?在这方面.《南阳晚报》近年来作了有益的尝试,即将散文手法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使新闻语言富于文采,给人以美感,从而深深地打动读者,让读者可以饶有兴趣地持续阅读下去。  相似文献   

15.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雾情,味之必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有感情的。一篇新闻要拨动读者感情的琴弦,要吸引住读者,就必须写得有感情。《北京日报》1990年7月27日一版刊登的人物通讯《女工与将军》就有这方面的特点。情,是这篇人物通讯征服读者的最大魅力。从写作上来说,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拨动了读者感情的琴弦: 一是通过写出激动人心的场景和气氛而传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不同的场景和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当你看到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看到我国自己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火  相似文献   

17.
报纸上刊登报道人物典型的通讯,主要是颂扬一种精神,传播一种思想观点,从而引导人们怎样走好人生之路。由于对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不到位,不少人物通讯仅仅停留在写新闻人物创造某一成就或产生某个先进行为的过程和现象上面,而不能深入人物的思想深处,揭示人物作出这个成就、产生这个行为的思想原因。这样的人物通讯,既不能从思想上给读者以启示,又不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段新勇 《青年记者》2009,(14):41-41
“三农”报道不容易写,更不容易写好。对一个记者来说,报道“三农”,必须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厚积”,可谓包罗万象,农林牧副渔、政经文教卫,都是软知识硬本钱,而在此之上的对“三农”的领悟、对“三农”的感情更是一个重要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百炼钢化绕指柔,文章需经反复改。修改是撰写稿件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凡稿件写得好的通讯员,无不都在精心修改上下过工夫。世界文豪阿·托尔斯泰说得好:“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怎样修改已经写好的稿件?“五个一”的方法对我们通讯员不无借鉴作用。“想一想”。写稿件要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时刻想到“假如我是读者”,这样写会引起读者的一些什么反应?读者对哪些问题最感兴趣?改动自己的稿件往往下不了手,这是写好稿件的一大忌。“放一放”。在稿件写好后不要急于寄出,最好学习果戈理的方法,将它先放上几天,等头脑冷…  相似文献   

20.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精采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欣赏你的佳作。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穆青同志曾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一文中,提醒大家:“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结尾是通常新闻结构中导语、背景、主体、结尾、标题五个组成部分之一。上乘的新闻结尾,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还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要让新闻结尾具有深化主题、强劲有力、含意不尽、耐久回味的效果,应当掌握以下几点。紧扣事实不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