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不少教师认为小班数学没什么可教的,且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偏重发展幼儿的计算技巧,而忽视最基本的数概念教学和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下面就我们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小班数学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关于集合集合是计数的前提。小班幼儿空口数数或顺口溜数数,有的能数到5、10,甚至更多,但要问他某个数的实际意义,他们并不知道。幼儿只有把某些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更精确地说是看成一个集合,才能开始计数或按物点数。集合又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幼儿数概念主要是通过对集合的认识和对集合大小(包括元素的多少)的比较形成的。因此,在小班数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有关集合知识的渗透,如分类、排序、比较等。分类有利于幼儿把相同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贯穿于幼师数学的整个体系。集合思想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分类思想,培养学生寻求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归纳的能力、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逆向思维及触类旁通的能力。感知集合是幼儿学数的准备教育,集合思想用于幼儿数学教育中,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集合思想在幼师数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黎  曹能秀 《幼儿教育》2000,(12):16-17
日本幼儿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幼儿期在数、量、形方面教育的基础是集合和对应两个概念,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对集合和对应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那么,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集合概念的教育应该分哪几个阶段,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主要内容。一、概念的理解日本幼儿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对集合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作为对象的范围.②把  相似文献   

4.
熊小燕 《早期教育》2011,(12):28-29
集合概念的教学进入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领域是上世纪60、7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中小学数学现代化"运动的结果。集合概念是幼儿分类、排序、计数、加减运算等数学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数学教育启蒙的启蒙。本文从集合的数学特点、学前儿童集合概念教学的内容、教育心理学概念教学规律、学前儿童集合概念发展规律等角度探讨学前儿童集合概念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庄婷 《成才之路》2014,(18):66-67
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数量的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称"纲要")在科学领域中要求指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感知10以内的数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纲要"还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纲要》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不只是让幼儿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专门的数学活动是集中介绍某方面的数学概念,给幼儿提供的学习和操作机会少,而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让幼儿在和材料、环境、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中独立、自主的习得数学知识,思维更有效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日本幼儿数学教育界认为,幼儿期在数、量、形方面的数学教育的基础是“集合”和“对应”两个概念,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对“集合”和“对应”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那么,在日本幼儿数学教育界看来,幼儿对“对应”概念的理解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有关“对应”概念的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一、“配对”和“相称”   “配对”和“相称”是“对应”概念中最一般的两种形式。   配对是指在需要确定两组物体哪个多、哪个少或一样多的时候,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对两…  相似文献   

8.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列乌申娜指出,“儿童最初形成的是关于元素的含糊的数量观念,而后是作为同一整体的集合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对集合的比较大兴趣和更准确地确定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兴趣以后,儿童才能进行计数,  相似文献   

9.
钱玉萍 《中小学电教》2012,(11):125-125
数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来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简单的数学关系,从而发展幼儿分类、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的活动.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展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  相似文献   

10.
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数学教育必须生活化.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要善于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元素;同时利用家园合作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1.
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幼儿学习计数的基础。幼儿认数是从感知和比较集合开始的。所谓集合,就是“具有某种特征(条件)的单个事物所组成的整体”或“具有一定特征的单独物体所组成的整体”。苏联幼儿教育家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将不同分析器感受的同类对象(物体或现象、声音、运动等等)的总体叫做集合。”从以上观点归纳起米看,集合有两个特点:一是,一类事物的全体,而不是个别;二是,集合所包括的事物是确定的,以某些共同特征为条件。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实际,一方面做有心人,善于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帮助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重视"结构游戏"的价值。文章基于对结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元素的分析,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充满数学趣味的游戏环境,选择贴近幼儿数学经验的游戏主题,投放隐含数学概念的游戏材料,提供能满足幼儿探索需求的游戏指导,组织能拓展幼儿数学思维的结构游戏评价,有效地支持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并提高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分类活动中,交集分类的难度最大,它要求幼儿将属于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物体归放在一起,因而比较抽象。如果幼儿已多次感知过有关集合的知识,已能熟练地按照某个特征标记将一组物体分成几个独立的集合,那么,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在大班末期)让幼儿感知交集分类的含义,顺利完成交集分类  相似文献   

15.
罗燕 《教师》2016,(6):38-39
幼儿阶段是认知的关键期,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建立数和形的概念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因此,幼儿学习数学时,笔者引导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感知运用数学;在创造性游戏中,具化运用数学;在阅读情境中,发现运用数学;在美工区中,寻找发现数学,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让幼儿数学教育充满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 ,仅仅重视数数和加减运算是很不够的 ,还必须在智力训练方面下功夫 ,以培养幼儿准确、灵活、敏捷的思维 ,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如教幼儿认识“5” ,最基本地要让幼儿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数量是“5”的各种各样的物体 ,即手指点一个物体 ,口就说出一个数词 ,而且还要强调让幼儿在被数过的物体外面画一个圈 (表示集合) ,并说出“一共是 5”。这时训练的是幼儿手和口之间的一一对应 ,培养幼儿对应感 ,同时 ,用恰当的行为方式促进幼儿对总数“5”所具有的包含…  相似文献   

17.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纣旨南》)中,“科学”领域的幼儿“数学认知”部分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其三条教育目标都提到“感知”。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情境,引导幼儿应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相似文献   

18.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园的数学认知活动提出了新的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改变了以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制订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具、展开教学"的一厢情愿、按部就班、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数学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就是让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往往导致幼儿对数学产生厌学的情绪。当前,幼儿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教师开展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遵循生活化的课程观,使数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生活本身的教育价值。一、拓展幼儿数学教学空间,从关注教学到关注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但是,一些教师往  相似文献   

20.
李嘉磊 《考试周刊》2015,(47):192-193
幼儿数学教育无处不在,环境布置、日常生活,以及有计划的数学活动课程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源泉。通过契合幼儿游戏天性的合理布置和有效设计,教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以渐进方式感知和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