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功能有三:启智、育德、审美。然而过去只强调其育德、启智二项功能,往往忽略其审美功能。这是教育中的严重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语文学科是学校进行启智、育德、审美教育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之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应从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着手。一、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这包括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情感美诸方面。透视写景或借景抒情的诗文对自然景物美的描写,展开联想,把握形象美点,体察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的情思。作者情思因自然景物而得以…  相似文献   

2.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三条路径形成当时及后世中华竹审美之主流。然而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进行反思,上述主观式欣赏的两条路径不利于自然审美的真正独立,其人化自然的内涵具有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魏晋时期竹审美的发展实质性地形成"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优势自然审美对象,竹审美从自然审美领域进入文学、绘画与音乐领域,"丝竹"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崇尚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论析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由此给人的不同美感。其次,着重分析了三峡自然景观如何由其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价值属性,并在与审美主体(人)所建立的审美关系中而生成出不同形态的美的。文章认为三峡自然景观的美不是自身孤立地固有的,而是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情趣。那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普遍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所谓禅宗美学不仅指禅宗对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更应指其自身的审美方式,作为禅宗之核心的"真如妙用"是一种审美观照活动。禅境之总体特征可概括为"真",具体表现为幻灭无常、顺任圆融、湛然净寂三个方面。禅境不等于表现它的艺术境界,必须充分注意到由禅境转化为艺术境界这一过程的生成性、中介性。在美育中引入禅宗审美,对于解决爱的缺失、冷漠与隔阂、丧失耐心、时间深度的空间平面化、过度的欲望消费、多愁善感等当代社会表现出的精神困境和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9.
叶泽洲 《美育学刊》2023,(4):105-112
审美价值观是指导审美主体由审美需要引起,经主客体审美关系满足审美需要,达到审美愉悦高峰体验的一套心理结构系统。现有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将审美价值观视为一般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全景式地研究审美价值观的内涵结构和测量方式;二是分析审美价值观的构成因子,包括审美需要、审美感知、审美趣味与倾向、审美理想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审美价值观的词源结构,利用三层次模型解析其概念结构,提出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关系和审美反应三个阶段的审美价值观形成过程,建构“稳定/变化”“包容/单一”“整体/局部”“现实/超越”四个价值向度,为审美价值观测量、美育和价值观教育及培育良好社会审美风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智慧是审美的,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探索这一命题的理论意义,对确立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提取深刻内核意义重大。中国智慧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精神来源和哲学基础,深刻体现了审美的内质。它旨在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自然和谐的秩序和逻辑。儒、道、释各家思想中都渗透了这种审美因子。中国智慧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崇尚人格的完美,追求诗意生活。这种审美精神更体现在建筑、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和欣赏与象征的观念结构中。其特性超越知识和逻辑、道德,以感性力量和实用精神关照整个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1.
平塘掌布景区是贵州自然景观的骄傲。它具有奇和野的审美特征。对它的开发必须用审美的眼光,既合目的,又合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健美操课,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树立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兴趣和稳定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产寻求的是农作物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农业作为人类对自然直接对话的活动,生命性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特点.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的事业.农业劳动在人类的一切实用性的肢体活动中具有最多的艺术性.农业景观作为自然与人工共创的景观,体现出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而在审美中,则是自然美、人工美统一.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景观是一种大地艺术.  相似文献   

14.
冀志强 《美育学刊》2020,11(1):95-100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它大体上可以包括感知、诠释、领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审美建构的逻辑层次。一般只是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领悟,但是如果没有领悟之前的感知和诠释,那么所谓的领悟就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所以,应将审美看作一个建构的过程,这样才能理解审美如何从基本的形式因素达到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和重要作用。高校应利用自身的教育职能 ,即高校教学、高校环境、高校活动三个方面 ,加强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使他们在审美实践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从而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17.
俐侎人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神秘民族,他们的服饰呈现出简洁大方、古朴厚重、端庄典雅之美,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其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文章分别从简洁的款式、单纯的色彩、精致的饰物三方面对俐侎人服饰文化作一些探讨,挖掘其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审美方式进行研究,从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追求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美、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美、追求人与人之间"中和适度"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对武术的审美文化及其审美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孔帅 《美育学刊》2020,11(1):63-68
"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是一种机械文化,其分割化和同质化特征导致传统审美和美育具有鲜明的教化性。电子媒介带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有机文化,此时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理性的深度思考,而是一种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强调审美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一方面,审美的"自我-他者"的教化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强调对审美活动中"自我中心"的解构和他者的多元化体验;另一方面,告别了形而上的理性思辨传统,而密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今天的美育实践应该区别于传统美育,必须和新的媒介文化相适应,突出电子媒介时代审美的多元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培养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审美过程中的直觉审美、功利审美、艺术审美等三个层次作了梳理,并简要阐述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