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由于同西方启蒙文化所处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环境的限制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更由于启蒙文化在其开始就缠绕乃至依傍于社会政治变革,20世纪中国启蒙文化和启蒙文学刚一开始就面临着衰微的命运,或者走向革命,或者走向学术,或者走向闲适,或者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儒商文学所取代。随着政治斗争年代的过去,启蒙文化、启蒙文学便失去了依托。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因为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标准为首要。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存在两种“元话语”,启蒙“元话语”和不断革命“元话语”,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核心。赵树理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的地位是特殊的,他的乡村关怀不会随着“元话语”的变化发生改变,从启蒙到不断革命,赵树理文学一直以乡村伦理和农民利益为中心,为当代文学树立了一个“主体性”意义的标准。作家不应该屈服于某种权力话语,今天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应该吸收各种“元话语”的优秀部分形成赵树理式的东方化叙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在时代的政治旋涡和商业背景下,京派文学始终与"喧哗与骚动"保持着清醒的距离,这种疏离使京派作家保持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姿态。这些都与京派作家外省与学院的双重文化身份有着重要关联,正是这种特殊身份造就京派作家独特的文学追求,最终成就京派的超拔与经典。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百花文学”虽历时短暂,却为“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增添了新的元素。百花时代滋养了革命恋爱之花,不但颠覆了传统的革命爱情叙事逻辑,而且顺承了五四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流泽,冲破了主流文学关于“爱情”与“人性”的禁区,绽放出了别样花朵。  相似文献   

5.
"十四年"抗战时期的乡土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由于作家地域环境、生命体验、情感诉求的差异而出现了启蒙、审美、革命等不同的主题。乡土启蒙以西方现代文明为圭臬审视乡民思想的顽劣及落后的乡风民俗,是五四时期"立人"主题的延续;乡土审美崇尚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淳朴的诗意,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与自由的生命形态,彰显着文学本体的魅力;乡土革命关注的是战争状态下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处境,以及乡土社会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具有发人深思的时代性、社会性、现实性意义。不同叙事视角各有其价值,而怎样把握政治与文艺,文学"表现"与"使用"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我们客观理性地考察该时期乡土小说文学价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的"五四"启蒙文学有着自身的独特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对"五四"启蒙文学的知识谱系和话语类型进行探寻,提纯出"五四"启蒙文学从"人"的觉醒与确立到"人性"的审美实践再到"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的三种话语类型和发展逻辑线索,为更加历史、客观的评价"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提供了"体系内部"的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文化状态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结构。具体来说是有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三元并立与相互渗透。主流文化是以其鲜明与强势的话语姿态出现的,这与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密切想联。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蓬勃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及文化基础上形成最有冲击力并且在相当程度上造成文化冲击现象的文化形态。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军旅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响亮地凸显着从内容突破到视听语言变革的风格印记。为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提高收视率也自觉采用了某些商业影视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主旋律"电视剧大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表现为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鲁迅创作的现代性追求体现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启蒙与革命之间的亲和性与整合性。鲁迅创作现代性问题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近代启蒙与革命思潮的现代性整合;二,对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性追求的整体性思考;三,对后五四时代启蒙与革命、左翼与右翼的现代性整合。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的流变和自由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以小说为主流,在启蒙意识和功利思想的作用下,一直承担着时代的使命。而20世纪末中国小说发生了极大的流变,逐渐淡化了“五四”启蒙立场和社会功利意识,日常情感和个人体验成为小说叙事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反思文学使长期禁锢的文艺政策逐步解冻,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在摆脱文学过重的负荷,回归文学自身的努力中受挫。在严肃文学被冷落的沉寂中,被商品化思潮左右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了文学,使之退居边缘,小说现代叙事在回归故事的通俗性、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成为日常化、个人化自由写作的具体表现。商业化境遇使20世纪末的小说流变形成了90年代小说很突出的边缘化自由写作的形态。“新写实”小说、新生代作家、女性写作,以及其他小说创作的不同努力,构成了90年代小说的多元格局,使20世纪末的自由写作成为可能,文学的多元自由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从性别角度对“十七年文学”中“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进行解读,可以揭示中国传统性政治权力关系在现代革命叙事的存在和背景原因,并且可以探究文本中强权话语的运用及其革命政治与性政治重合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12.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旧文化碰撞中进发出火花的特殊时期,是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相互交织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产生了社会娱乐舞蹈——都市歌舞,其中主要的是舞厅舞(即交谊舞)。《申报》开设的舞艺特辑直观地记载了当时舞蹈的发展,以及舞蹈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面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中国社会一方面要面临传统文化的失却所带来的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危机,更要同时面对现代文明所造成的人的生存与精神状态的异化。因此,启蒙主义文化变革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激起了人文主义思潮对其极端性的补偿与救赎。并且,这种人文主义倾向一直流脉不断,在文化与文学场域的边缘,艰难、寂寞地制衡着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在20世纪历史现代转型的复杂历史语境之中,很多作家都产生了人文性的自觉,从而抵抗历史功利性发展对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异化。因此,新文学中呈现出了丰富、斑斓的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样态。新文学的人文主义倾向可分成六个范畴,通过对典型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可以剖析不同的人文主义文学样态在面对不同的历史价值维度缺失时所彰显出的救赎向度。  相似文献   

15.
《白毛女》1945年公演的成功拉开了它作为革命文艺传奇经典的序幕。作为20世纪下半叶公演次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革命文艺作品,它是延安时期文艺与政治、革命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成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成果,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过程中,《白毛女》敏锐觉察党和人民的意识形态诉求,揭露社会主要矛盾,以文化的力量成为革命斗争中的有力武器,对现实社会产生不间断地持续性影响。从革命文化的视野剖析革命进程中《白毛女》的文艺特点,不仅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人民、与传统艺术的关系,更有利于探析革命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初期伴随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浩然与"文革"极左政治一同受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主流文化的质疑,接受了新的文化语境的重新评价。作为连接左翼政治与新时期政治的天然关节点,浩然重评折射着革命意识形态与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型中,两者之间的断裂与勾连,以"历史浮标"的形象呈现出新时期文化语境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革命文学这一指定范围,阿英确立了政治的三重特性:革命性、理想性和先锋性,以及形式的三个层次:规范性、总体性和发展性。对“革命文学”的阶段限定和政治与形式的多重理解,构成了阿英的人本主义文学政治观。阿英的实践启发学界建构文学政治的“一体两面论”,解决文学与政治的共生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发生着明显的变迁。即,从对信念伦理转移到对责任伦理的真实书写,从宏大叙事蜕变为个人化叙事,从社群文学滑向休闲文化。这既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使然,亦是作家对文学、对社会、对自身重新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纷乱芜杂的文学生态环境中,韩少功一直是新时期文坛上活跃的作家,他坚守着形而上的探索,成为当代文学场域中鲜明的精神标志之一。他的思考不断追随新时期文学思潮,创作思维和理念不断翻新。通过审视纷繁复杂甚至光怪陆离的世界,作品呈现出冷静的叙事、理性的批判的特色。诚挚投入的生活态度形成了他对人性独到、热情又客观的理解,理性认知使他对现实生活持有必要的警惕,形成了他充满矛盾又异常清晰、不断介入又随时自省反思的启蒙姿态。  相似文献   

20.
蒋光慈的短篇小说《鸭绿江上》是一部"共同体叙事"作品,是早期普罗文学的代表作,其对革命文学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从异邦到"联盟"的产生为基础的想象的世界共同体;以从家乡流亡到异邦为语境的想象的民族共同体;以从青梅竹马到生死两界为底色的想象的爱情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