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霞 《天津电大学报》2010,14(2):17-18,42
远程开放教育注重形成性考核。开展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试点工作,以加强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整体设计,促进考核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学生参与课程形成性考核面临的个别化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主选课和情感障碍问题,应从入学教育、技术支持、学习过程跟踪、学习策略研究、考核评价中的情感设计、合作式学习等方面加强学习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2.
过程性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考核方式选择、考核指标制定、考核效果反馈等内容。分析“信息交换与网络”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缺点,基于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实验训练—网络设计研讨—综合实验实践”的授课方式,强化课程对熟练运用信息交换装备的人才培养需求。以提升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搭建运维等业务能力为目的,从科技信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维度设计了过程性考核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大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基于网络的开放教育考试改革试点,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依托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随学、随练、随考的服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学习评价的作用。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考核,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形成性考核作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潜能,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课程考核改革试点有利于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加强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整体设计,把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网上学习能力,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为教学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课程考核的改革是中央电大重要试点工作之一,也是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方向。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有效规避了考试中的各种风险,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了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从而保障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科学测评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课程考核质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实施的课程考核方式。这一改革重在指导和监督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切实掌握知识,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目标。本文以《现代教师学导论》课程教学为例,分析了网上形成性考核的目标定位及特点,结合面授辅导、网上交互及监控管理三方面探讨了如何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将重在过程的学习理念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实施的形成性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本文根据目前形成性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形成性考核设计过程中,加入评价性功能,突出形成性考核过程的个性化、时效性和广泛性特点,从而改善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大开展的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试点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程考核的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方式,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改进网络课程考核工作,为学员学习过程的测评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开放教育的师生长期处于准分离状态,对学生的考核须引入注重过程评价的形成性考核。传统的形成性考核形式单一,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是顺应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满意度分析是研究如何提高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有效切入点。本研究以某市级电大直属教学点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建立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说,将学习者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质量的标准,并根据4个维度、14个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核平台设计中的入口设计和激励功能、形考任务的难度、评阅教师评语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条件是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本研究就国家开放大学如何更好地推行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特点出发,以常熟理工学院"网络互联技术"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为例,在分析其目前教学考核方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期末结果性考核方法与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方法的激励、导向作用。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多元化过程性考核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学习者发生认知的过程,也是他们身心发展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作为施控者对受制者的某种控制活动过程,通过施控者的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功能得以发挥。分析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控制,提升教师的认识与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课堂教学功能定位的主要因素有: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态度及认识、教育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教学条件及教学传统等。明确的课堂教学功能定位是确立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而预期目标的达成仍然是判定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指标,同时也要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师生双方积极的教学体验来判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塑造者和被塑造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和生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主体交往充分展开,主体之间交互作用、多元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要建立这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平等原则和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研究二十年:回顾、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在反思和总结近20年我国课堂教学研究历程的基础上,确立当前课堂教学研究的视野、主题与方法,是我国课堂教学深化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课堂教学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克服课堂教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种种局限,当前课堂教学研究需要置换理论视野和拓展理论基础,转换研究主题和扩展研究论域,创新研究方法和提升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降低英语课堂的恩格尔系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文章从教学内容视角、教材的含义和地位、教材的有效使用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方面对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评价观是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前,教学评价改革面临着三大主题:由单一目标向多维目标转变;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由单一方法向多样方法转变。这三大主题应该成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诊断和改进教学,因此,要特别重视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运用。  相似文献   

17.
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鼓励创新是我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ce reform must be viewed as a systems-level problem and not just focus on resourc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High-capacity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s essential for supporting classroom science instruction. Recent reform efforts include a shift from learning about science facts to figuring out scientific phenomena in which students use science practices as they build and apply disciplinary core ideas. We report findings from a research study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D) to support instructional leaders' learning about the science practice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PD, the instructional leaders' familiarity with and leadership content knowledge of the science practic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itially, principals used their understanding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nd content neutral visions of classrooms to make sense of science instruction. For example, they initially used their understandings of models and argument from ELA and math to make sense of science classroom instruction. Furthermore, some principals focused on content neutral strategies, like a clear objectiv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D workshops, principals took up the language of the science practices in more nuanced and sophisticated ways. Principals' us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cience practices became more frequent and shifted from identifying or defining them to considering quality and implementation in science classrooms. As we design tools to support science, we need to consider instructional leaders as important stakeholders and develop resources to specifically meet their needs. If the science feels too unfamiliar or intimidating, principals may avoid or reframe science reform efforts. Consequently, it is important to leverage instructional leaders' resourc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nd content neutral strategies as bridges for building understanding in science. We argue that the science practices are one potential lever to engage in this work and shift instructional leaders' understandings of science i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9.
差异发展教学:一个亟需加强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继耘 《教育学报》2006,2(3):42-46
回应社会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差异发展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然而当前差异发展教学研究却相对薄弱,存在着“系统理论研究贫乏”、“无教育学的研究立场”、“课堂教学研究缺失”等诸多问题。从新世纪差异发展教学深化发展的需要出发,未来差异发展教学研究的“问题域”应主要包括:差异发展教学的基本理论,体现差异发展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Standards-based reform, as codified by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relies on the ability of assessments to accurately reflect the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U.S. classrooms. However, this property of assessments—their instructional sensitivity—is rarely, if ever, investigated by test developers, states, or researchers. In this paper, the literature on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y of instructional sensitivity is reviewed. Three categories of instructional sensitivity measures are identified—those relying on item or test scores only, those relying on item or test scores and teacher reports of instruction, and strictly judgmental methods. Each method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is discussed alongside the evidence for its utility.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as to the proper role of instructional sensitivity in the evaluation of assessments used under standards-based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