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校体育社团对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锻炼习惯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河南省四所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与非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学生的体育社团参与率为48%;参加体育社团的大学生与非体育社团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参加体育社团,可以提高身体体能素质,缓解心理压力,修正行为和意识,促进身心发展。结论高校体育社团对高校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伟 《灌篮》2021,(3):150-150,152
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社团融合发展,是中国现阶段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聚焦之一,也是社会体育社团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手段,而各类体育社团情况亦能直接反映全民运动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社团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两者融合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并针对此提出了高校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社团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旨在为社团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户外健身运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多种类型的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开设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的健身需求。各种各样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选择。针对高校体育社团的调研发现,体育社团在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同时,其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管理风险。因此,本文以高等院校的健美操社团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分析法、问卷分析法挖掘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发挥体育社团应有的作用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以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指导老师、普通高校社团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分析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大学生综合能力、高校校园文化和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韦巍 《体育世界》2011,(11):51-51
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对于体育社团的发展目前各个学校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于高校体育社团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12所本科院校的单项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在现状调查基础上,以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参考,从组织资源角度探讨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改善社团骨干培养机制、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突出体育社团特色、健全体育社团管理机制、加强社团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协调等。  相似文献   

7.
岳广凤  李波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6):74-75,80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保证,体育教学部门要支持体育社团的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满足体育社团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需要,为体育社团培养一批体育骨干,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8.
杨校铨  李岩 《精武》2012,(30):78-79
国外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较长,社团活动以其规范化、多样化、社会化为我国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分析,结合目的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社团长效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许在华 《精武》2012,(21):72-72,74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技术以及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丰富在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和体育文化有重要作用。体育社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丰富在校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学生搭建素质教育的平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体育社团特点,大学生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重要载体,是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传播校园文化的一种组织群体。随着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下降,作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社团,理应担负起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展现才华,陶冶情操,创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任。结合当前大学生体制健康状况,高校体育社团的性质及功能,探讨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社团化模式运作,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体育的建立与形成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良好的社区体育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锻炼热情,体育设施布置的科学性、体育锻炼空间与社区景观设计相融合的设计都会对锻炼人群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条件。文章通过对苏州市社区体育的调查,对苏州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意义、社区体育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如何建设社区体育进行了论述,并对苏州市社区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2008年的奥运会,又为我国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应抓住时机,通过制定"两化"指标体系来定位新的体育发展目标与体系。既应从和谐社会对体育的要求,服务于小康社会体育任务,国际体育经验,我国体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来确定方向性和内容性的指标体系。这样,就勾划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路线图,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运行,会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李卫国  李康 《体育学刊》2002,9(2):62-63
通过献资料、访问调查,探讨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具体对策。提出除选项课与俱乐部教学形式外的其他有效措施:树立“休闲体育”观念;培养体育消费意识;发展对某项目的浓厚兴趣;多样教学辅助方法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进驻福州地区大学城的4所主要大学体育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大学城具有良好的体育资源,师资力量强,学科门类齐全,场地设施完善,具备了提供优质体育教育的物质条件。构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面向学生,服务社会”的大学体育联盟,实施教师、课程、设施、管理等的公开化、网络化、开放化、共享化,是实现大学城体育资源优化与整合及社会共享的保证;谋求高校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远域型体育,是高校体育走向丰富、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和谐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达到学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体育学校化.通过分析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如何实现人力、物力的相互有效利用,对推动城市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高校体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种现状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关心和重视。本课题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方面来探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高校建立“一操一拳一泳”为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力求为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树立健康的终身体育观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决定着我国体育现代化的最终实现。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体育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文化因其深刻的内涵和时代特征而独树一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是体育文化“以人为本““传递和谐“理念的一种传递,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从体育运动给人们提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激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使社会更具活力以及对社会与日俱增的影响力等几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当今高校体育发展趋向社会化方向,社会体育成为高校体育的有益补充。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和高校体育设施情况的调研,阐释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具有促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增强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路径为:创新社会化理念;建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共享体育设施资源;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黑龙江省体育发展中的联结作用。这对推动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体育产业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73,自引:2,他引:71  
章论述了体育产业的概念、特点,体育产业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指出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并对庞大的体育产业根据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按管理体制、体育产品的种类、消费的参与动机、经营集资方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