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基础"是高职教育课程基础观的应然选择。它是高职教育课程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是高职课程性质的逻辑起点,是高职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具有动态生成性,优化适应性,持续共生性,过程开放性几个基本特征;打好学生的"根"基础课程观,须建构与"根"基础课程观相适应的课程理念,再构与"根"基础课程观相匹配的课程结构,重构与"根"基础课程观相协调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健 《职教通讯》2011,(17):1-7
对当下流行的深基础、宽基础、根基础三种高职课程基础观模式进行比较研判,认为"深基础"是错位误导的基础观,应予以解构和否定;宽基础是不当强求的课程观,需深思而慎取;"根基础"是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基础观,它具有应需适度、基于发展、与外部环境互动、扎根于生活和职业世界的性质,以及动态生成性、内在整体性、持续共生性、过程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话中心课程"的是基于课程话语多元性的现实要求,对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关注以及知识观的变化而提出的."对话中心课程"建构的依据:课程话语多元性需要理解与对话,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需要对话机制的课程,知识观的改变诱发复杂的对话实践.追求课程编制过程的对话精神,实现课程目标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把握课程实施的建构取向...  相似文献   

4.
多尔以众多优秀学者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4R"理论为核心,涵盖了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的知识观、课程观等.本文将对多尔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职业教育“根基础”课程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基础课程观不同于建筑模型的课程基础观,它是生物学导向的课程观,是职业教育课程基础观的一种样态,具有动态生成性、内在整体性、持续共生性、过程开放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遵行学科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进、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构建了高师"地理教学论"拓展性课程体系,对核心课程"地理教学论"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为拓展性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试论建构主义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观的演变是与其价值基础的改变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同样是建立在其知识观、学习观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课程观及其价值基础的历史演变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课程观相比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 ,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以及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独特的视角阐释课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普遍性到情境性、由静态到动态的思维转化。新课程观中的"人",不再是抽象的、群体中的、大写的人,而是具体的、真实的、小写的人。这种理念表现为:师生的个体经验在课程得到认同,并成为课程目标与内容生成的基础;师生的话语权在课程实施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师生的个体发展成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观转型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来源,是课程设计与编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当代知识观已经或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转换,即从重视"客观性"走向重视"理解性",从重视"反映性"走向重视"建构性",从重视"普遍性"走向重视"境域性",从重视"公共性"走向重视"个体性",从重视"描述性"走向重视"规范性"。知识观的转型为课程改革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课程改革必须反映新知识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的课程思想是一种转变性的课程观.他借鉴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思想和怀特海的有机过程理论以及混沌理论,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构建了以"4R",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模体.这一新型的课程观给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儿童经验观是其教育理论中举足轻重的部分。文章以杜威的"儿童与课程"一文为基础,结合现当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现状,解读了杜威儿童与课程中儿童经验观的统一性、变化性和预示作用,并联系现实,阐述了基础教育改革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知识观是课程观的哲学基础,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课程观的变革。与现代知识观相比,后现代知识状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突出表现在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个体性、知识的境域性和知识的非良构性。与此相对应,形成了以对话课程观、自主课程观、本土课程观和实践课程观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观念。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课程知识观的知识化本质观遮蔽课程知识的教育性,客体化存在观贬抑其人文性,预成化发展观消解其多元生成性,工具化价值观忽视其意义性,使人知疏离,异化了课程知识属人、为人的特性。回到原点探寻,可知课程知识源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人的教育需要,它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在于其内蕴助益学生成长的可能意义。这种意义的现实化程度取决于学生与它融生互动的深度,体现于学生属人的发展高度。我们应确立以人的成长为核心的"人知融生互动"的课程知识观,明确课程知识的教育性、重视其人文性、关注其多元生成性、凸显其意义性和价值的主体依赖性,为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以实现课程知识的存在意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典型的"知"、"行"统一课程.其基本特点是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实践性.前两者是"知",后者则是"行".中国古代"知行分离观"对该课教育具有不利影响.该课改革须从"知"、"行"统一观入手,在"行"上下功夫.一要加强组织管理,将实践活动标准化.二要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增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在"导行"中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5.
王欣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6-109
"非指示性"教学是郑逸农等人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它体现出了崭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具体表现在: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的非线性;强调自组织,注重学生选择的多元性;在师生关系上,倡导教师"平等中的首席".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更注重"生成",并把出现的"生成点"视为一种课程资源.英语教师要排除传统课程资源观的影响,积极地去开发和捕捉那些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条件性、课内外资源,并将其生成的有效课程资源利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课程知识观变革"之主张 1."脱离"病症与"回归"主张.此论认为传统课程知识观的根本顽疾是脱离了个体和社会的生活.针对"脱离"的病症,有研究者认为课程知识必须"回归"生活用回归的方式来挣脱"唯科学取向"的束缚,使课程从"单质、必然、共性、简化世界走向多质、偶然、个性、复杂世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19.
课程即过程——关于过程课程观内涵的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程课程观的提出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那就是时代精神、知识的性质和人的自我认识的变化。所谓过程课程观,就是把课程看作是"过程"的系统课程理论。在过程课程理论视野中,过程性不仅仅是课程的一种属性,它对课程来说具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说,过程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与传统的课程观相比,过程课程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与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中存在不利于教学的"工具说"和"跨学科"思想,这要求中职计算机教育者更新基础观,做好计算机"应用"工作.另外,从课程观角度看,课程设置层面的职业能力模块以及教学实施层面的模块化项目课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这对于扫清教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