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斗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战胜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提出并实践了一条革命的“法治”路线。这条路线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五蠹》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比较系统地阐述“法治”思想的重要著作。这篇著作用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总结了儒法斗争的实践经验,继承并发挥了商鞅等法家的思想成果,从发展的观点,论述了  相似文献   

2.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集中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度》篇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术治思想与马基雅维利的术治思想既有其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两种思想产生的背景介绍开始,进而对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儒法斗争贯串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各个时期的儒法斗争又有很不相同的内容。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儒法斗争的具体内容,对于恰如其分地肯定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看待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及法家思想究竟如何估计,只有放在当时社会整个阶级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认清它的性质,说明它的  相似文献   

5.
秦人法家思想主要凝聚了法家思想之精华,集中体现在秦历代有为君主对于创霸业帝的恒定取向和韧性追求上。它既包容了震烁古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韬略,也表现了秦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它高度聚合了秦全社会的理想意志,构成秦人执著的民族情商,成为支撑其崛起强盛并最终担当统一六国问鼎华夏的文化内驱力。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当前,我们学习和研究儒法斗争史,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必须坚持奴隶们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认识法家革新路线与奴隶、农民革命的关系。历史的长河呼啸奔腾而去,在中国漫长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中,正是无数次奴隶和农民起义,奴隶和农民对奴隶主、地主阶级的革命战争,打击当时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才使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在这种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的激烈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只能从当时劳动群众三大革命实践中产生出来。法家思想也是当时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摘要: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大量阅读梁启超著作和学界对梁启超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梁启超关于培育“新民”的言论和实践,构建出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体系。研究得出,梁启超围绕如何铸造“新民”这一国民性改造问题在体育方面形成了“进化、尚动的生命观”、“爱国尚武的体育道德观”、“三育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强国保种的妇女、儿童体育观”等思想。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把具有尚武精神的“新民”视为国家强盛之基础,倡导国民的体育主体地位;他基于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将体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此体育成为中国思想启蒙和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阵地;他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推动了体育在教育领域地位的确立;他的女性身体观为我国妇女的解放和女性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梁启超的“新民”体育思想具有工具理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促进了国人现代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体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使中国走上了国际竞争的自强之路。梁启超所开启的国家主权和“新民”塑造的观念成为主导百余年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对我国当代体育事业发展和公民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并为显学,入汉以后,儒尊墨绝。联系道家、法家一起进行审视,探讨这一消长现象,总结成败,引发一些关于国家学说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儒家与法家的功利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儒家的功利思想趋向于价值性和伦理性,偏重于道德教化:法家的功利思想趋向于工具性和实用性,偏重于实践。由于儒法两家功利思想的趋向性与偏重不同,两家在功利思想的角度、内容以及求取功利的方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并由此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王朝之后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鉴于泰王朝较快灭亡的历史教训,西汉统治者必须根据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总结、吸取秦王朝的统治经验,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的八代国君(包括吕后),在一百五十多年之中所致力的就是这个任务。秦王朝的建立,是秦始皇实践了法家思想政治路线的结果。“汉承秦制”,说明西汉王朝的确立,同样在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贯彻执行了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  相似文献   

11.
韩非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中为了宣传法治思想而对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讽刺,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在《韩非子》中被多次提及并发生了异化。儒家的贤人孔子被异化为:表面符合儒家,实际宣扬法家思想的孔子;一反儒者形象,代法家立言的孔子。异化的孔子是一个假托的虚拟性文学形象,是韩非宣扬法家思想和政治追求的承载物,具有政治、文献、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影响绵延数千年。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间里,统治阶级依托这一时期思想家的思想,构建了维护自身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语境。从整体性的视角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观念,反思我们思维中的历史沉淀物,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塑造未来的生态社会,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实践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也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两千多年来阶级斗争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中,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打上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烙印,一切封建主义文学家就其思想实质来分析,无不分别隶属于儒法两大阵营。李白在唐朝中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以诗歌为武器,热情歌颂和赞扬要求进步、要求统一的法家路线和法家思想,大胆揭露和鞭挞坚持倒退、坚持分裂的儒家路线和孔孟之道,以鲜明的尊法反儒思想表明他是一位战斗的法家诗人。一千多年来,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文人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竭力颠倒和歪曲李白法家诗人的真正面目,拚命掩盖和抹杀李白诗歌中的批判锋芒,大肆宣扬李白是  相似文献   

15.
对毛泽东军事体育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体育观是其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毛泽东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体育主张与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求完善和丰富毛泽东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大都得以落实。然而,在此过程中,法家思想发生了变异,集中体现在法家真精神的遗失。法家法的精义、变革现实的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贵公抑私精神及法、术、势结合的理论体系等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使得法家后来成为封建专制政治的帮凶。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剥离和清除这些消极的东西,以为我们的社会确定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秦代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两千多年前,为确立这个地主阶级的一统天下,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在理论准备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韩非处在新兴地主阶级即将取得全国统一政权的战国后期。由于当时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法家在变革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韩非比他的法家先辈们胸怀更大、目光更远。他怀着新兴地主阶级贯彻“法治”路线、摧毁腐朽的奴隶制、实现封建大一统出谋献策的雄心壮志,投入了“百家争鸣”的洪流,“观往者得失之变”,“著书十余万言”。在这些著作中,韩非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总结了春秋以来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正反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整体理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法家一位杰出代表韩非,出生在韩国一个贵族家庭。韩非青年时代很爱读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法家前辈编著的“刑名法术”一类的书籍。他曾经和李斯同学,都是著名法家荀况的学生。韩非一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法家思想,在和儒家的斗争中发展了“法治”理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给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作了理论准备,成为当时有名的尊法反儒的杰出战士。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韩昭王曾任申不害为相,用法术治理国家,使韩强盛起来。  相似文献   

20.
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以无神为内核、以多神为策略和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制约和驱动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对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接受既是对传统文化无神论本质特性的继承,又是对其不彻底性的反叛。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突破了一神观而完成了向多神和无神的过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接受则突破了多神观而彻底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无神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