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三治融合”背景下,本文梳理“三治融合”的相关概念,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进行多元治理、依法治村,创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层治理需要由行政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变,解决“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实践困境。通过对Q村“院坝会”的扩展案例分析,发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生成的一条协商共治路径,即协商议事能将多元主体凝结成稳定的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行政有效、治理有效”的良性互动局面。研究表明,协商议事隐含的治理过程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包含“有事要做”的公共利益塑造机制、“要怎么做”的共识凝聚机制和“一起来做”的共同行动机制;与党建引领和发挥基层自组织作用两种路径相比,通过协商议事路径生成的治理共同体更具粘连性、适应性和行动性,呈现出行政和自治双向嵌入、激活村落共同体传统、规则秩序共同生产和治理载体形态化的行动逻辑。建设治理共同体必须符合基层社会的特征和规律,在实践中平衡好行政嵌入和基层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协商共治的柔性方式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实现城乡社会治理模式的迭代更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审视,发现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由于物理空间的重塑而引发了社会关系重塑和共同体价值认同问题,进而导致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失衡,制约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治理空间,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存在不同的层次和路径。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空间维度应形成以城乡街镇为中心的基层治理单元,在治理维度应以政治嵌入和行政吸纳的方式实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化,在价值维度应以空间正义的目标引领空间生产过程。基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发现社会共同体建设中治理与空间的互塑关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乡村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主体作用弱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三治”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以及乡村治理“信息化”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在强化“党建引领”的基础上构建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运用各种措施提升多元主体的共治能力,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的融合统一,提升“智治”水平,以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社区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处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但社区存在诸多短板及先天不足,因此社区治理应在社区治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的建立;社区自治与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及社区智慧治理等方面加以强化。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克服法治乡村建设中系统化体系化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为了有效回应这些问题,实现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云南省景东县构建了“六八四”治理模式,对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的有益探索。该模式的生成机理是制度构建需要适应乡村结构性变化、基层治权下沉的客观现实,注重治理资源的资源整合、多元治理主体法治价值观的融合;该模式的制度架构是围绕法治队伍建设、改进法治宣传方式、构建“梯级”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以嵌入“法治动力超市”为激励平台,实现了乡村治理的“三治融合”,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9.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价值差异突显、主体权责不清、利益分配错位、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的战略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育人共同体的路径选择。政行企校联合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促进产教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产教多元主体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化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核心矛盾,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具有价值一致性、现实互需性和内容耦合性,这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新时代,要持续巩固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组织力、感召力和协调力,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价值基础,强化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主体协作,激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生动能,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11.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一体两翼”推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必须将职教共同体建设作为破解职教发展难题、推动职教改革发展的关键选择。职教共同体建设是落实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求,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创新选择。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表明,以自治联合共治实现主体联合,院校联合区域实现学城联动,专业联合产业实现专产联结,内生联合外溢实现内外联通,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以行业互动打造校行融合新高地,企业互利打造校企融合新标杆,人才互育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园区互荣打造校地融合新样板,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新时代职教共同体高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以构建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为契机,推进理念变革,重塑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信仰;重塑政府职能,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转变;建立新型主体关系,实现行政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协同共治;注重利益调节,实现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内驱力的最大"聚合"。  相似文献   

14.
为尽早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转型期社会需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推进生态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倡导以生态理性为价值共识,以整体性思维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纽带,以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为行动内容构建生态治理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新样态,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不仅彰显了价值和精神形态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还突出了以组织形态构建的治理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以共同体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多维逻辑关系为指引,意在生态治理场域中型塑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体;以整体性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为理论支撑,强调在生态治理中的单元体与共同体间建构集包容性与整体性于一体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新时代,践行生态治理共同体理念,倡导唤醒“生态理性”意识,推动共治行动整体化、治理体系科学化及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全球生态和谐共治塑造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清华大学法学院高鸿钧教授在《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上撰指出,现代法治存在封闭与开放、内信与外迫、确定与无常、普适与特惠、规则与事实等五种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调整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组建自愿共同体,走向“共同体法治”。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依法治国”是一个历史性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法治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兼容。在宪法框架下,深入发掘中、外法治资源,正确认识和把握不同层次法律的价值和功能,弥补现代法治的结构性缺陷,建构民主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法治共同体。才是摆脱“法治困境”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区教育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构建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基本内核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善治的题中之义。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探讨“新时代社区教育”的构建,是一种趋于融合型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基于此,文章从社会系统、学习者、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构建新时代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善治贡献新时代社区教育力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周彦兵 《教育与职业》2021,994(18):49-53
类型教育视域下,构建教学组织共同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价值指向和必然选择.如何实现教学组织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共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治理创新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共同体应从治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认同共同体等维度达成建设共识,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重构主体关系,动态更新学科知识,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教学模式,关注育人成效,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治理路径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彦兵 《教育与职业》2021,994(18):49-53
类型教育视域下,构建教学组织共同体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价值指向和必然选择.如何实现教学组织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共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治理创新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共同体应从治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认同共同体等维度达成建设共识,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重构主体关系,动态更新学科知识,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教学模式,关注育人成效,从而有效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治理路径创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