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香楠 《下一代》2010,(5):18-18
前几天,我认真观看了《少年彭德怀》这部影片,彭德怀是我敬仰的十大元帅之一。他的童年、少年时代,充满了艰辛、坎坷。然而艰难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屈服,反而养成了一种倔强耿直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一、供小学生观看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片目 林则徐 甲午风云 小兵张嘎 上甘岭 闪闪的红星 万水千山 革命家庭 狼牙山五壮士 南征北战 烈火中永生 开国大典 少年毛泽东 少年彭德怀 聂耳 董存瑞 雷锋 (以上16部为必看片)  相似文献   

3.
春天,窗外是草色如炯、柳絮飘飞的景象.窗内的少年却端坐在书桌前,痴迷地翻阅着书本.并非窗外景色不够迷人,只是这少年的满腔心思都扑在了书上.他觉得春色虽好,但不及诗句那般细腻清雅.  相似文献   

4.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主要讲了红军过草地时,部队断粮了,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彭德怀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忍痛杀牲口的故事.这其中彭德怀的三次命令是文章的矛盾点、冲突地.研读好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人物和中心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开放正好的青春。彼此当年少,莫负好韶光。阳光不锈,青春无悔,且珍惜这明媚的三月,活在当下。时光渐渐停泊在此刻,几个少年穿着纯棉的蓝色汗衫闯进我的视线,他们将球奋力踢进球门,忘我地大声欢呼。好天气,连风的呼吸都轻柔而香甜,三  相似文献   

6.
曾听过多位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发现了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教学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多从“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却将它杀掉”这一问题入手,突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主题.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使学生感受彭德怀的大爱精神。但是,尽管老师们在课堂上满含深情地叙述,声情并茂地引导,不失时机地播放感人的画面,整个课堂却总有一点“隔”.让人有一种不真实的生硬感。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阶段涉及的几何最值问题类型较多,如“将军饮马”“胡不归”“费马点”“阿氏圆”等模型,本文选取“胡不归”最值模型进行精讲.一、“胡不归?胡不归?”很久以前,一名少年在外求学,某天,当他正在学习时,突然得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便立刻回家.因为着急回家,这名少年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原则找寻回家路径.如图1,少年此时的位置为A,为了到达B处的家中,要经过一片砂石地.这名少年连接A,B两点走直线,但是到了家中父亲已经死去,邻居告诉少年,老人在弥留之际一直念叨着“胡不归?胡不归?”少年追悔莫及.  相似文献   

8.
1952年3月,著名作家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见面后,写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了从会见前大家的紧张心态,到会见中的自然融洽,记述了彭德怀司令员威严却朴实的形象;通过对彭德怀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退归田园隐居后,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少年.这少年说:"小辈非常敬仰先生的知识,有心向先生讨教读书妙法,望先生指教."陶渊明拉着这少年走到一块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聚精会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却仍然和原来一样不见长高.  相似文献   

10.
镜中 乌丝染成雪银 逝去了吗 —青春? 有人说: 冲锋号的声音是血红的青春的旋律伴和着淡绿的弦琴那么,金色就是童年的歌声荡漾着闪光的波浪编织出五彩缤纷的梦……但生活使我成为一名教师-平凡而又普通阳光、粉笔、黑板教案、作业、孤灯时光飞逝如流水呵热血少年成老翁!有人问我:“金色的梦破灭了音轰吏鸯,L飞得开.戳开.艘 你可惆怅儿重?” 你看 这是南海的水兵 蓝色的飘带 蓝色的风蓝色的海洋下面可是他驾驶的新型潜挺—水中的万里长城?这是葛洲坝建设者的英姿他高举双臂欢呼大坝的合拢万盏灯火点点繁星迎接那新世界的黎明……噢,这是部新…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观摩一位老师上《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执教的老师主要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勾画描写彭德怀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批注,有感情朗读。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3.全班交流、朗读。4.揣摩彭德怀的心理活动,体会他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整节课,同学们批注得认真,议得热烈,读得动情,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彭德怀对战士们的关爱,也学到了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写人方法。课后,听课老师对本节课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静听花开     
早上第一课,走进教室打开多媒体平台,学生习惯地拿出了测验本.我轻轻一笑,放起孙俪的《爱如空气》,当轻柔的歌声响起,学生一阵欢呼,随即静静地欣赏.精心设计的PPT里缓缓地播放着荼蘼的图片.那洁白娇嫩的花瓣,那曼柔清纯的歌声,教室里似乎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彭德怀指挥红军击败了跟随的敌军骑兵,毛泽东写了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47年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和沙家店大捷,毛泽东根据陕北战场的情势改写重书了这首诗。这首诗有两种版本,没有作者手迹。一种见于《彭德怀自述》;另一种首见1947年8月1日的《战友报》。两种版本具有同等价值,应当并存。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国庆节来到了。我们满怀信心地为这一个光辉的节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周年而庆祝、欢呼!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  相似文献   

15.
我总是想:在为那样一群天真无邪而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幻想、有着极强可塑性的少年开设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精彩地讲着精彩的文章。不,有时候他们是什么也不用讲,只是和所有的学生一起肆无忌惮地遥望窗外蓝天,大声地朗读着一篇精彩的诗文,一起陶醉,一起欢呼,或者一起悲伤,一起落泪,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去吹毛求疵地寻找病句,再去刻舟求剑地划分段落与句子成分,再去胶柱鼓瑟ABCD地肢解或曲解文意,然而却将激动和思考留给了他们的一生,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了一堂校内教研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者把握教材的能力很强.设计也非常精致.整堂课扣住“彭德怀背过脸去”这句话.以一点突破.透过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深沉情怀.整堂课的教学张弛有度.教者指导得体.学生朗读到位,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彭德怀的内心.  相似文献   

17.
韩非 《广西教育》2014,(13):82-8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在长征过草地时,彭德怀忍痛下达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是从"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却将它杀掉"这一问题入手,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学习感悟"彭德怀将军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最近这两年文学突然热了起来.尤其在青少年当中,它如一池浇沸滚烫的水,水一热.大家就一起冲上来洗澡.热气沸腾热热闹闹.谁也不会看见自己身上的灰垢,着实让不明的少年们欢呼不已。七十年代.在爱好这一栏里,年轻人无一例外都填上文学,光芒四射的爱好呀笼罩着迷人的荣耀光环。九十年代,这一词语就迅速被一些人给摧毁了,你说某人爱文学.无异指其羞处骂他让他难堪.他会咬牙切齿冲上来和你拼命。可是这种现象没过多久.新概念掀起的作文大赛狂潮就席卷大江南北.外加贾氏另一大赛巨额奖金的狂轰乱炸.引得一些少男少女  相似文献   

19.
在比喻的百花园中,有一枝奇葩,把人当动物写,含义尤丰,感染力极强,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妙不可言的功效。用于讴歌,味酣情溢。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句:“少年人如乳虎。”句中把少年人比作乳虎,热情赞美了中国少年的巨大声威和“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的勃勃英姿,从而展示了少年中国前途似锦的灿烂前景,这一比喻将作者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一腔热血和殷切厚望凝聚其中。  相似文献   

20.
<正>重读《红星照耀中国》时,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当斯诺到达宁夏时,彭德怀、聂荣臻和左权在一个场院上为他举行了欢迎大会。彭德怀、聂荣臻我们都知道,他们都位列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中。那么左权呢?既有能与彭德怀、聂荣臻等人相提并论的资格,为何在共和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名录里不见其踪迹?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