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赵鑫  黄兵 《今传媒》2011,(12):79-80
在影像传播时代,DV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日渐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DV影像传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更是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实现了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播的个性化、自由化、平等化,成为一种理想的话语表达空间,具有深远的传播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DV作为一种简便、低成本的影像记录方式,它的流行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能强烈的感受到,DV创作活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力,一个新的影像创作的时代的已经到来。对于DV这个概念的解读,除了Digital video这种记录方式和记录设备之外,还有DV创作活动和DV创作风格两层含义。如果用时下在电视节目中的现象来来注解这两个含义的话:DV创作  相似文献   

4.
DV影像传播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语言里,是一种可以避免意识形态神话和权力话语陷阱的传播形态。DV影像传播时代可以称为影像民本主义(populism)时代。用通俗的话说,DV赋予了创作者自由言说的权利,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人化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它首先打破了影像表达权利  相似文献   

5.
舒影 《视听纵横》2005,(5):35-36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受众化水平不断提高,DV从一种昂贵的电影电视从业人员专业器材,而迅速成为普通人有能力购买和使用的摄像工具。其个性化传播的特征顺应了人们在这越来越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的需求而迅速兴起。不过,DV给了人们影像权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影像艺术的高贵和经典,每个人都似乎成了艺术家。DV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身份介入影像艺术之流的,DV的美在何方?  相似文献   

6.
蔡尚伟  陆虹 《新闻界》2002,(4):37-38
一、悄然兴起的文化书写方式———DVDV,即digitalvideo,数字视频技术,习惯上常常将DV用来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由于DV的技术优势(后有分析),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给了民间强大的影像生产能力,一种新的文化形态———DV文化逐渐形成。首先是DV电影的诞生,这是传统电影之外的实验性电影。世界上最先实践DV拍摄的是丹麦的4个年轻人,他们发表了“Dogme95宣言”并身体力行,从《家变》、《破浪》到《白痴》,每一部小组作品都给世界影坛带来巨大震荡。2000年,宣言发起者之一拉斯冯蒂尔凭借其用DV拍摄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  相似文献   

7.
余秀才 《现代传播》2007,(2):145-146
一、对DV"影像革命"的一些误解 基于DV携带操作的便利性及"草根性"特点,DV影像突破了传统影像贵族式与权威性垄断,使得一部分人也能够涉足DV影像领域.  相似文献   

8.
DV影像的传播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码科技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DV族"活跃于时代的前沿,他们用手中的DV记录下生活中的精彩细节,DV影像也因此而成为传播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DV影像涉及传播中的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和效果.下面试从拉斯韦尔"五W"模式分析DV影像传播.  相似文献   

9.
DV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围绕DV所展开的活动不断增加,其影响波及众多文化领域,特别是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与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正成为一种特殊的潮流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从营销产品到新媒介DV原本只是一种数字新  相似文献   

10.
时下流行的“DV热潮”使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能够拥有一台DV摄像机 ,有人认为这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地创作和表达 ,甚至有人将DV作为新电影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DV族”的异军突起似乎印证了这一判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DV的兴起以及在社会中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来阐明DV只是影像自由表达的一种可能。它虽然是以艺术创作的姿态在社会中确立了它的影响 ,但它最主要的角色将是一支记录人们日常生活流程的“笔”。而对DV本身的认识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则引起了越来越多学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DV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媒介正在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各式各样的DV作品通过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官方主旋律叙事形态,表达了更为个人更为自由的思想。而网络DV作品中存在的亚文化,更是作为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成为很多DV爱好者的创作源泉。本文通过对新浪宽频网DV短剧的实证研究,从传播学的维度分析这种亚文化存在的原因,并提醒DV创作者对DV作品中的亚文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图像或影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视、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媒介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传统语言文化带来了深层冲击和全方位挑战,并催生了一种新型文化——视觉文化。美国文化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曾指出:"视觉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时代,数字摄影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数字照相机的发明给摄影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也给传统的摄影观念带来了莫大的挑战。数字摄影拓展了现代图像的发展空间,对图像产生强烈的影响,促进着图像事业的数字化变革,对影像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爽 《记者摇篮》2006,(2):39-4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V家用摄像机已经逐渐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它如同一支笔、傻瓜相机,物美价廉,让一个专业化的技术,变成了普遍的、一般大众都能接受和使用的东西,使人们都能用它来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片段,留住成长中的美好回忆,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用DV影像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以说,DV的普及,带来了整个生活形态乃至文化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用时间消灭空间":电子媒介时代的速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传播史就是不断地提高传播速度、摆脱时空束缚,从而实现自由传播的历史。“用时间消灭空间”更是现代传播的信条。当前,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极速,甚至我们这个社会也被称为“极速社会”,速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当前的传播速度对时空观念、历史意识、民族国家观念、主体性等方面的影响,认为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在带给人类以前所未有的传播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操纵,这是现代传播文明的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6.
DV从出现伊始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作者的一支"影像自来水笔",使影像制作能在一种更为宽松自主的创作平台上书写。DV创作中的导演艺术超越了传统,它强调亲身参与其间,操作设备完成作品。以此来实践自己对人物的塑造、情节展现等方面的艺术构想。导演艺术的变化使更多人在创作DV时当上了自己作品的"导演",拥有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手段,一种张扬个性的自由,这也促使了DV创作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友欣 《东南传播》2010,(8):138-140
大学生校园DV剧是大学生自己创作、编演,展示校园生活和青春文化的影像作品。产生于当前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产生于科技进步带来的阅读、创作方式改变的传播环境中。校园DV剧的传播内容多是展示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心灵历程,主要表现为爱情的追寻与反思,青春的迷茫等。校园DV剧呈现出影像的多元性、篇幅精短等特征。网络空间、大学生电影节等成为大学生校园DV剧传播的重要渠道。相比于青春校园电影,大学生校园DV剧仍有许多局限,但是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一个成功的强大的企业靠什么生存和发展?我们认为,离不开好的领导体制,离不开好的经营机制,离不开人才,离不开资金.这些都可视为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企业是否能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地发展下去,除了上述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才真正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如果有着符合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可以不断地克服外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9.
孙璐 《新闻通讯》2009,(9):53-54
在数字时代,数字摄影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数字照相机的发明给摄影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也给传统的摄影观念带来了莫大的挑战。数字摄影拓展了现代图像的发展空间,对图像产生强烈的影响,促进着图像事业的数字化变革,对影像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手机摄影与网络分享融合的时代,大众日常摄影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摄影从仪式化转向日常化,从私人使用转向媒介化的公开分享与社交,改变了"什么是可以拍摄/展示的"的社会惯习.数字时代的大众日常摄影确立了一种普通、平庸的影像文化范式,以自我表征的方式参与媒体公共文化,这是对大众日常经验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发现与确认.然而,当大众日常摄影与分享越来越无处不在,占据优先性、本体性位置,其就演变成一种干扰、侵占、殖民现实生活的权力和力量.大众日常摄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及现实—影像关系的倒置,对现实生活带来隐私、监视、羞辱等潜在困扰与风险,促使人们对现实的世界与社交产生疏离、冷漠与厌倦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