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犯罪学侧重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对被害人的研究。研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促使潜在被害人和被害人发现并消除自身存在的易被害因素,以防其被害或再度被害,从而实现被害预防。大学生被害预防是建立在犯罪被害预防理论基础之上,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的被害预防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新的形势下,高校、社会和个人被害预防责任的分担成为新的被害预防的途径。加强被害预防理论教育、被害预防行为教育、被害预防心理教育和被害预防技能教育应是加强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犯罪加害人与犯罪被害人同时为在校大学生的案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借鉴现代被害人学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作为潜在犯罪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全面揭示大学生的刑事犯罪被害性,并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措施,是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犯罪加害人与犯罪被害人同时为在校大学生的案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借鉴现代被害人学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作为潜在犯罪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全面揭示大学生的州事犯罪被害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时大学生的犯罪被害预防教育,是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要达到预防犯罪、预防大学生被害的目的,须建立起以犯罪预测机制和被害人危险评估机制为基础、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机制为重点、大学生被害救助机制为保障的系统的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高校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的教育机构,也承担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职责,是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被害预防是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防止犯罪的自我防范举措,是根据犯罪诱发因素与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调动和协调有关各方力量制定并实施的对策。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在继续强化传统侵害预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和落实大学生被害预防措施,是有效遏制和减少大学生被害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刑事诉讼援助制度只面向刑事被告人的弊端 ,刑事立法应确立援助刑事被害人的思路 ,适应被害人需要的立法援助有 :经济援助、法律援助、特殊被害人援助三项方案  相似文献   

7.
犯罪与被害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提出似乎是对“无被害即无犯罪”的非难。本文认为,无被害人犯罪中的被害人不是绝对地不存在。该种犯罪形式上表征出无被害人,但实质上应当存在着隐性的被害人。针对无被害人犯罪,可以根据其具体罪质本体对社会客体状态的危害情况,分别实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相似文献   

8.
犯罪与被害关系素来存在犯罪中心主义倾向。但被害人学、被害人过错研究的兴起引发了从犯罪与被害互动角度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的被害人过错,是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基于互动关系视角,通过介绍我国被害人过错的司法实践与立法现状,分析我国被害人过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域外立法实例,进而提出被害人过错法定化的可行途径:总则宏观规定与分则具体罪名规定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女性被害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其被害的原因以及如何救济女性刑事被害人,并最终探讨如何预防其被害.希望可以对现实有指导意义,可以更好地保护妇女,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寻求国家司法救助,却因为司法者的不当行为又一次遭受到不必要的物质耗费和精神损害;生活在被害人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错误的反应态度导致被害人心理伤害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被害人“二次被害”。谊文论述了刑事被害人二次被害的原因,旨在寻求被害人保护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孙彩虹 《红领巾》2004,(5):68-71
在日本,有关犯罪被害人的保护法制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从2000年开始,日本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犯罪被害的防止和犯罪被害人保护的法律,尤其是犯罪被害保护“二法“的出台,使日本在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法“通过减轻被害人的心理和精神负担以及扩大被害人权利救济的各种措施,使被害人保护呈现出独立性、实效性、体系化以及对被害人和被告人进行平衡保护的制度特征.日本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制度为我国构建被害人保护法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被害人都处在被刑法所忽视的地位,由此带来的弊端是易忽略被害人的责任,而让犯罪人承担犯罪的全部责任。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被害人责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被害人责任法定化意义重大,我国应参考外国立法例,将被害人责任列入刑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庞大的被害人队伍,他们一般都是社会弱势群体,被害后,特别需要法律和社会的帮助。文章在分析我国被害人群体存在的严峻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被害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寻求国家司法救助的过程中,由于司法者的不当行为或周边人群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错误态度和反应,都会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又一次遭受到物质和精神损害,这就是被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针对被害人在物质或心理上的"二次被害",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建立国家救助制度,加强刑事和解不起诉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细化丰富刑事诉讼程序中有关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内容,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减少以至杜绝不当司法行为,规范新闻媒体的报道行为,改变社会大众对被害人的不公正责难。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也相伴而生,而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且准确的界定。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界定的价值主要是从刑事立法政策层面谈及的。而在刑事立法政策视野中探讨“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它一定是在犯罪学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刑法规范中的“犯罪”概念。那么为什么冠以“无被害人”称谓呢?笔者认为,应结合“无被害人犯罪”概念首次出现的背景和特别指代的行为对象对“无被害人”作限制性的理解,而不能仅就“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字面表述作绝对逻辑性的解释,事实上这里的“被害人”并没有深入到国家被害和社会被害的认识程度,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而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被害现象呈现出被害群体特殊性、被害类型多样化和被害社会负面影响大等特点,预防大学生被害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学生被害预防存在被害预防理念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预防教育不到位、校园管理存在漏洞、预防责任不明确、防范意识弱等不足,需要动员多方力量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大学生被害,保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被害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存在着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的缺失,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阙如,以及被害人对判决的制约权的缺位等问题。刑诉法再修订应赋予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和独立的上诉权,给予被害人有力的法律救济,以彰显刑事诉讼法的人权保障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被害人学的发展,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成为世界潮流.我国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切实关注刑事被害人的处境,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我国应从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对象及内容、补偿资金的来源和管理、补偿的具体操作程序以及补偿的例外情况四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的赔偿制度是一项关于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维护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我国虽然设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但是被害人的赔偿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对我国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赔偿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对诈骗被害人被害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原因类型的分析,点明了研究诈骗罪被害预防的重要意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及事前预防,事中预防,事后预防三个方面提出了诈骗罪被害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