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三种不同的性爱:一是古代的性爱,二是现代的性爱,三是共产主义的未来性爱。古代的性爱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产物,它是由父母主宰的婚姻,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作的考察那样,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因此“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这样的婚姻是绝无爱情可言的。历史上,爱情与婚姻的分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代早期,英国家庭的择偶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婚姻决定权和择偶标准的变化上。婚姻决定权从中世纪封建主和家长手中逐渐转移到个体手中;在择偶标准上爱情的影响日益增长,逐渐成为婚姻的基础。择偶行为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的发展。个体可以自由支配的物质财富决定着个体能否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个体对婚姻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曾繁尘 《大学生》2022,(2):10-11
2021年的每场比赛都是那么珍贵. 好在自己的训练和比赛状态都不错,每次参赛都有收获. 4月,中铁协联赛-江西德兴,年龄组第二; 5月,三夫金海湖,年龄组第一; 7月,青海尖扎高原"铁三",精英组第四; 12月,佛山"铁三"邀请赛,年龄组第一,全场第三. 如果用一个字总结我的202 1年,我想就是"磨".  相似文献   

5.
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及他的习惯结婚;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有过四次婚姻,每次婚姻因时间、地点、环境背景、职业追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次是有名无实的包办婚姻;第二次是刻骨铭心的美满婚姻;第三次是患难与共的红色婚姻;第四次是尴尬遗憾的不幸婚姻。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造就未来。当前教育正面临拐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呢?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就教育内部来说,"人"在哪里?第一是学生,第二是教师,第三是管理者。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中的核心人物——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教育,要让今天的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但这种"学生中心论"不能被绝对化。这些年的教育问题,很大的成分,在于"学生为本"的绝对化,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木兰  龙培 《家长》2001,(Z2)
对教育孩子来说,“第一次”是至关重要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第一次”。这第一次与第二次、第三次……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好的行为在第一次得到强化,就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好的行为;相反,如果不良的行为第一次得到了强化,也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不良的行为。例如,正在吃饭时外面来了卖冰糕的,孩子非要吃冰糕,否则就不吃饭,父母没办法只得依从。当孩子看到屋里的地面脏了,拿起笤帚去扫,这时母亲却过来阻止,自己接过笤帚扫了起来。类似这些  相似文献   

9.
分析:第一题题意为“儿子,每天都要做运动……”。这是一个祈使句,动词用原形,选C;第二题中,祈使句的否定句结构通常为:Don’t+动词原形+……;选C;第三题考查祈使句的用法和固定词组beafraid0f,选D。  相似文献   

10.
梁金凤 《海外英语》2014,(18):181-182
该文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读《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清楚的再现了斯嘉丽为了生存和生活而顽强拼搏的精神。斯嘉丽和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和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以及和瑞德的第三次婚姻都是源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三次婚姻使斯嘉丽逐渐成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女性。  相似文献   

11.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D.H.Lawrence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于两性关系进行了勇敢的探索,表达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通过对于他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的分析与批判,D.H.Lawrence勇敢地探索出男女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新观念,展现了一种两性交流理解的新方式。D.H.Lawrence在《恋爱中的女人》中解析了两对爱人的成长经历,证明了男女需要保持和尊重各自人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才能真正达到相互交流理解的两极平衡。D.H.Lawrence从一个新的角度描绘出一幅两性关系完美结合的理想画面。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作品是"细节的"是"个人的"。对个人情感的探索,对男欢女爱的细述,是她作品中最直白、最重要的主题。其特色有四:其一,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情感反而退居其次;其二,张爱玲笔下的情爱多是在人性变态与扭曲中表现的;其三,情爱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嬗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其四,情欲在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溢出婚姻外的情欲才是张爱玲关注的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通过对几起婚姻的描述,表明了她的婚姻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会幸福,贪图金钱和情欲的婚姻不会幸福;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应单纯地为了金钱而结婚。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在婚恋观的构建过程中,既要正视盲目追求现代性所带来的认识误区,又要考量传统婚恋思想中的美德伦理。实践意义上,物化与享乐主义思想,逃避义务、虚无责任的态度,违背善良风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利于积极婚恋观的培养,而贤贤易色、相济相生、互敬互爱、忠贞不二等传统婚恋道德有助于健康婚恋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笔下的厄秀拉是一位现代恋爱与婚姻关系的探索者。她的思想随探索而演变。恋爱和婚姻是厄秀拉生活的中心。她的性爱观点表现了劳伦斯所说的人类感情现实,是劳伦斯性爱理论的诠释者。在恋爱婚姻方面,厄秀拉的斗争不是为争取支配权,而是为了寻求一位能引导她走向创造性生活的男人。她与两个男人有过恋爱和婚姻关系,与前者由于彼此个性和思想的差异而分手,与后者虽然彼此也有分歧和斗争,但经过磨合,最终实现了尊重彼此个性,实现了一种“行星式均衡”的婚姻关系。劳伦斯这一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奥斯丁对她以前的男性作家的男权意识和传统的价值观念给以反拨,以女性的视角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构建自己的婚姻观念——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小说通过描绘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历史的进程,展示了这位女性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与深厚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只奇葩,在价值取向上提倡孝道,主张勤俭持家;扬善弃恶,宣扬有恩必报,重视朋友兄弟之间的义气;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尊重读书人,推崇智慧,重视技艺,总体上是积极向善的,反映了下层民众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1950—1965年新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着力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女性形象: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婚恋自主,把共同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主要基础;勤俭持家,一切听党的话。这一塑造活动对当时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范围以及精神气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