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2 毫秒
1.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永隆二年以后,明经进士二科始帖经,并分别于当年和开元二十五年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定制.帖经标准一般为"每经十帖"和《老子》五帖.但在试贴的发展过程中",孤章绝句""、倒拔"等帖经弊端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以诗赎帖的现象.帖经地位在"三项试"考试制度中地位不高,不仅是帖经重背诵而轻经义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科举取士重诗赋、官员选拔重进士出身而轻明经出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举取士,始于隋唐。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唐承隋制,把这一制度更加完善起来,遂使天下才智之士一生为“功名”而奋斗。人们谈到科举制度,就自然联想到“秀才”、“举人”和“进士”,以为从隋唐到明清,其内涵大概没有什么差别。现在口头上常常谈到的“秀才”、“举人”和“进士”,乃是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才完备起来的三级称谓,不能与周代的“进士”、汉  相似文献   

3.
巨玉霞 《中国考试》2006,(11):56-59
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中两卷专门记述科举,提出“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对唐朝与明代科举做了比较,观察到科举的弊端,进而提出改进之法。研究明代科举,必然要研究顾炎武。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才)之意。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始创于隋文帝杨坚时期,于隋炀帝杨广时继续发展,形成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制度更为周密,清朝末年废除,共存在了1300多年。考试内容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相似文献   

5.
甲历的由来所谓甲历,是唐代在科举选人和任用官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甲,指文书档案的外封;历,指以履历为主的案卷内容。甲历制的建立与科举制的兴起密切相关。从隋炀帝开科取士到唐太宗时,已发展成为有“常举”和“制举”两种考试形式的科举制度。当时,在地方每年都举行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的考试,应试者多是州县的乡贡或国子监的学生,考中之后,才能选送中央参加吏部考试,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用于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直到清末废除,绵延一千三百年之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始置进士科,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太宗时,于进士科之外,复置秀才、明经等科,分科取士,故称科举。科举制的特点是用考试  相似文献   

7.
自从新的阶级权益分配规范实行以来,唐代进士入仕已离不开权贵门阀的左右。通过对唐代进士从“量”到“质”的整体“阶级”倾向、“李党”关键人物涉及进士科的有关作为的剖析,不难看出,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关于“牛李党争”“一个根本、两个凡”的论断存在可商酌之处,唐进士的阶级性及其对党争的影响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8.
“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琵琶行》中的人物和故事全部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但是通过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研究,我们以为如果认为这篇传世之作仅仅是抒发诗人一己之恨,则有失偏颇。首先,从诗人生活经历而言。“白居易祖父和父亲白季庚都是明经(唐代科举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出身,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很有政绩。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虽然肇始于隋朝,但真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实行是在唐代.这一时期,科举名目很多,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它通常考三门:先考帖经,次考诗赋,最后考时务策论.所谓帖经,又称帖文,即把  相似文献   

10.
中唐诗人李贺才气横溢,素有报国之心,可是家世衰落的李贺因有“家讳”而不能举进士,故而只有随波逐流,另寻仕途渠道,期望通过献诗之道,获得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的荐举。《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李贺之所以“献诗”而不“明经”,是因为想直接成为“进士”而通向高官之路。《高轩过》写于《雁门太守行》之后,是李贺在元和四年秋(或秋后)写于河南昌谷的一首“垂翅”有望的感怀之作。  相似文献   

11.
科举在隋朝创立,在唐代得到巨大发展,科举入仕逐步取代其他方式成为唐代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大士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由于科举从重视明经转向重视文学诗赋的进士科,自魏晋以来的大士族原本以儒家经学为主的家庭教育传统开始也逐渐转向重视文学、诗赋。山东望族清河崔氏的大量史料揭示了唐代大士族的家庭教育传统因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2.
《唐摭言》、《唐才子传》等云汪遵以“小吏”、“胥徒”身份而进士及第,实不可信。汪氏进士及第前已名播扬,及第后曾在长安活动。汪遵诗以“咏史”称,有步武胡曾,亦有自出机杼之作,后世流传中,多所改动,今存50余首,本作了详细梳理。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9页在讲到唐太宗赞扬科举制时写到:“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他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兮’。”笔者认为此处所引用的文字与原文有出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原文为:“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教科书的引述有失严谨。  相似文献   

14.
日前,故宫“为回报社会”,不仅公开展出了以2200万元天价成交的《隋人书出师颂》,同时还将深藏库房的镇宫之宝西晋陆机《平复帖》、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和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帖》等名品一并展出,取名为“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引起极大轰动。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历史谜团又重新浮出水面,再次点燃了人们探索历史真相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大词典》中,“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胡笳”条释义不全面,“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起夫”和“锈床”条的书证迟后,“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该题选材较平实,问题出在设问部分以及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方面。 如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设问的中心是“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选举志》。相关原文如下:“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  相似文献   

17.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唐朝初期,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相当现在的高等院校),设有六个专科,即明经、进士、秀才、明字和明算,面向全国招生。明算科(相当于现今高校内的数学系),主要传授古算知识及其计算方法。 为了教学需要,当时我国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李淳风等人奉唐太宗的旨意,注释和校订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  相似文献   

19.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76页有一插图(上图)。这是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冯湮等题名暨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孔温质等雁塔题名拓片。拓片上印有“冯湮前进士胡口前进士褚承裕前进士张卫口前进士陈嘏前进士口复前进士裴思开成五年五月二十日同登”。对于拓片上“前进士”三个字,有人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疑问,何谓“前进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