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听不懂‘严肃音乐’”是困扰音乐爱好者的普遍问题。追其根源,这是一种视觉化、概念化的“非音乐”错误审美观。本文从音乐本体出发,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在严肃音乐欣赏中要“听觉中的判断,而不要判断中的听觉”,倡导以客观听觉感受为出发点和基础,遵循音乐想象力的尺度来进行严肃音乐的审美。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往往重“量”轻“质”,看重欣赏曲目的数量而忽视欣赏的质量;重“结果”轻“过程”,只求听过不求听会、会听,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无限制地扩展,缺乏必要的系统与主题,导致有的学生常提不起精神,甚至在课堂上打起了瞌睡;有的学生常常会心不在焉,独自发呆;有的学生一到课堂上,便正襟危坐,面露严肃之色,甚至心惊胆战……;学生学得盲目,听得茫然,难以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驰聘想象、自我领略和演绎音乐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  相似文献   

3.
流行音乐或称通俗音乐,是不同干严肃音乐之外的男一种音乐类型,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迅速传播或风行一时的音乐作品。在我们的校园中,中学生们热衷干演唱、演奏或欣赏流行音乐,视它为一种“时尚”,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表现了他们的某种情绪和思想,希望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那么,流行  相似文献   

4.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漫议吴佩芝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本经典的音乐论著中,尚没有“高雅音乐”、“严肃音乐”、“通俗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确切定义。人们只是根据各自的体验和理解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术语。道理是十分明显的,因为界定这些音乐的字眼“高雅”、“严肃...  相似文献   

5.
多元音乐文化观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在高校音乐化多元化的格局下,现代大学生不重视欣赏民族音乐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改善这一现象,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6.
本从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形成和艺术特点来说明西方后现代音乐的基本现象,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欣赏西方后现代音乐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7.
《音乐课程标准》(201l版)中明确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英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聆听是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但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自控能力不够,因此,他们在聆听音乐时,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往往会“做小动作”“讲话”“走神”。针对这些现象,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借用通感,丰富体验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阮正英 《考试周刊》2012,(86):178-179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他学科可以替代的。但由于流行音乐的铺天盖地,严重地局限和闭锁了学生的欣赏空间,大部分学生只听流行歌曲,不愿接触和学习严肃音乐。从而忽视了欣赏声音之美。为了改变学生“流行即美”的错误认识,改变音乐课堂教学的不良倾向,音乐教育者有必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1-1想给“通俗音乐”(或说流行音乐)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使其能够适用于词语所指称的文化事象是困难的①,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谭冰若先生所撰通俗音乐条目,说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快活、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②,此条目应是当前音乐界关于通俗音乐比较权威的解释了。然而从逻辑学的角度看,“通俗音乐”这一名称首先是作为描述性词语来运用的,是相对民族音乐、严肃音乐、艺术音乐、新潮音乐等称谓而言。而这些概念,就其内涵和外延来说…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严肃音乐已经过时了,流行音乐才是最时髦的艺术。」更多的人则认为:「严肃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只能供少数人欣赏,没有通俗音乐大众化。」听听这些说法,再看看当前严肃音乐所处的窘境,人们禁不住要问:「严肃音乐该向何处去?」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墨守成规,高高在上。使自己长期处于曲高和寡的处境,最终走向自我窒息,另一条是在正视现实的前提下积极革新形式,开创蹊径,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这么热的天,让我带你去欣赏跳芭蕾的喷泉吧。 我们要去的是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贝拉吉奥音乐喷泉,它建在约32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内。表演,是一场由1200个“水人儿”共舞的宏伟舞剧呢!当美妙的音乐响起,灵动的水飞舞起来,加上灯光的交相辉映,让人不由得为之着迷。观众欣赏着那富有激情、花样繁多的喷泉飞舞,连连惊叹。喷泉白天每30分钟表演一场。  相似文献   

12.
张铭明 《山东教育》2005,(28):50-50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音乐由押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桥梁,人们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想象”来重新塑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都喜欢音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孩子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音乐教师出了问题: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语言过于严肃;“正统”的教学内容与“流行”的学生心理需求有距离;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学流程过于呆板,换句话说我们在不经意间剥夺孩子们的音乐课堂“主人”地位,使他们成了音乐课堂的“随从”,从而导致他们对音乐课堂不感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让音乐课堂教学能健康发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孟子〉二章·庄暴见孟子》里“臣请为王言乐”一句,课本注为:“(孟子说)就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这条注释把“言乐”之“乐”训为“欣赏音乐”是似是而非的。文中孟子见于王,话题确实是首先从齐王爱好音乐开始的。但是,孟子通过巧妙设问:是一个人、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很快就把话题从音乐转到了快乐。“臣请为王言乐”就是在齐王肯定了同别人、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的前提下,孟子再给齐王讲讲哪一种方式更快乐的问题。孟子“言乐”时,举了两个例子:鼓乐和田猎。田猎一例不是谈欣赏音乐自不待言,即鼓乐之例,虽然涉及音乐问题,但主旨也不是讲欣赏音乐。鼓乐和田猎一样,都是孟子“言乐”时设想齐王取  相似文献   

15.
流行音乐或称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种种实事表明:中学生热衷于演唱、演奏或欣赏流行音乐,视它为当代的一种“时尚”,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表现了他们的某种情绪和思想,因而他们希望流行音乐进音乐课堂。但有的专家、学者及学校教师认为流行音乐是一种无深层意义的音乐形式,不能进课堂。那么流行音乐到底能否走进学校音乐课堂呢?笔者认为,好的、优秀的流行音乐是可以走进中学生的音乐课堂的。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材和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出现了“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课堂上中外经典作品和德育内容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更愿意欣赏课堂以外的所谓“通俗”“流行”的音乐作品。随着对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我意识到“不端架子”、淡化权威的探究式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民主气氛,增强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是改变这一音乐现状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古人说:“乐以活心。”“移风移俗,莫善于乐。”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好的音乐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情操,促进人的智力开发和记忆力的增强。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学生抱怨自己耳朵不灵,听了半天音乐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不怪耳朵,而是缺乏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的缘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呢?  相似文献   

18.
高校音乐专业欣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充分体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目前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还存在着方法比较陈旧的现象,从而导致音乐欣赏课面临困境。因此.高校音乐专业欣赏教学的方法必须改革.本文提出了欣赏教学的比较法,大体上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19.
12月10日,在我校举行了一次市中学音乐教研活动,笔者的一节音乐公开课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也产生了许多分歧。这是一节交响乐欣赏和表演课,内容是海顿第九十四交响乐第二乐章“惊愕”。教学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使学生感知“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同时使学生不仅仅只是用聆听的方式欣赏这首乐曲,而是要求学生结合演唱、演奏与合作表演深入地感知乐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音乐与欣赏”的三个重要环节:1、认识音乐,阐述音乐的性质以及理解音乐形象的六个要点;2、欣赏音乐的步骤,即从感性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3、欣赏音乐的具体方法,主要阐述欣赏音乐的根本在于认真学习音乐,追求高稚艺术,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