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培训、引导活动。伴随着循证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家庭教育指导也逐渐向基于证据的循证式服务转型。美国循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杰出代表PAT项目以发现家庭教育指导问题、获取家庭教育指导证据、评估并选择证据、改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为实施路径。遵循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精准服务为目标、以标准规范为保障、以多维评估为推力的行动逻辑,实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效能提升。客观认识循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践特征与难点,可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3.
美国课后服务项目评估以促进青少年正向成长为价值导向,通过规范评估流程、强化问责认证、实施循证教育建立了质量保障机制。质量评估以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以评估模型建构将概念具体化,在形成对评估质量维度的基本共识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评估测量工具,实现对课后服务项目的循证评估。其中,APT评估工具在项目质量评估中通过注重顶层设计、质量标准建构、测量精度把控、反馈循证效果等具体操作实现质量评估。借鉴美国循证质量评估的有益经验将对提升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建 《教育探索》2023,(3):16-21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抓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从当前课后服务实践看,“四位一体”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存在主体权责不明确、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限等现实困境。基于此,优化“四位一体”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十分必要,可以达到提升课后服务品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目的。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的策略有: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构建多样化的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改善支撑手段,夯实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5.
林俊祺  陈红燕 《江苏教育》2022,(90):22-26+35
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在推动课后服务师资问题的解决上各有特点。这在优化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结构、课后服务师资储备与培养、教师工作效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可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师资供给与保障提供一定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6.
杨文登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8):64-70,112
课后服务循证评估的兴起是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精神与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实施过程高度结构化,包括确定目标、明晰问题、选择评估方法、执行评估、撰写评估报告等五个步骤,拥有"课后服务项目效果数据库"等资源平台.美国课后服务循证评估历经多年发展,发现课后服务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加学校出勤率、改善课堂参与度、降低问题行为、提升社会情感学习技能以及促进营养与健康.当前,课后服务循证评估研究还存在着组间变量容易混淆、组内难以保证同质性等问题,未来将继续以追求"最有效的课后服务"为目标,以"遵循最佳研究"为手段,促进课后服务内容的"精细化"、形式的"项目化"与实施过程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成了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回应家长迫切需求的重要民生工程。课后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办优质课后服务更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具有地域特色、学段特色、个体个性特色化的明显特征,能满足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各主体应明确自身在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角色定位,推进家校社会合作。从教师激励、经费保障、质量评估和安全保障四方面构建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更好地落实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  相似文献   

8.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9.
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包括普遍可获得性、普遍可负担性与普遍高质效性三个方面,对应解决“服务面窄”“服务价高”与“服务质差”的问题。公益性的彰显是课后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实现自身发展价值趋向的重要信息途径。发达国家课后服务的起源具有公共性与慈善性,政府主导政策制定与经费筹措,规模大且内容丰富,循证课后服务引领,公益性呈现多元样态。中国课后服务早年以“课后托管”的方式存在,受到资本追捧,近年来政府主动规划,将其视为“民生工程”,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公益性日益彰显,但尚存在多种理论观点分歧、服务量大但分配不均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及服务过程、结果缺乏评估等问题。将来,可参考课后服务的国际视域,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建构四位一体的普惠性课后服务体系,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提升普遍可获得性;确保经费足额投入,增强普遍可负担性;创新服务内容与方法,保障普遍高质效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课堂教学循证评估系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循证评估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生产和使用。美国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IQA)工具为循证评估证据的科学式生产、协商式整合和问责式嵌入提供借鉴与启示。基于循证的课堂观察评估通过收集证据、使用证据来回应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课程核心知识,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循证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持续改进。发展基于循证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必将为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注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课后服务应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以多元方式或路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认知、利益及实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小学课后服务产生了价值失序问题。价值是实践导向,中小学课后服务的价值失序造成了课后服务目标、方法、策略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重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价值序列的策略是:深化服务本质认知,促进育人责任承担;调整课后服务机制,建构素养发展格局;加强服务的公共言说,驱动管理回归生本;强调各方服务职责,促使多元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2.
推行课后服务是破解“三点半难题”的主要途径,课后服务治理是实现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推动义务教育质量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但当今开展课后服务面临着责任主体意愿低下、管理制度乏力、监督体系不完善、人财物保障不足等现实境遇。其实践路径以构建课后服务治理长效机制为切入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过程实施、完善支持体系、注重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14.
曹雄伟 《江苏教育》2023,(15):36-39
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开展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发掘课后服务资源已成为区域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常州市武进区通过研判课后服务系统的供给需求,设计区域课后服务育人矩阵,精准把握服务内容、资源、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课后服务资源平台的供给匹配优化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区域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育人生态的构建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课后服务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把不断创新治理与全整规划相结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美国课后服务治理的动因源自纾解工薪家庭学生放学后看管压力,降低学生自我照顾风险,缩小学生放学后成长差距,提升学生社会情感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其特点呈现出遵循递归原则、以“有效”与“协同”为价值取向、以实践证据为基础明晰质量指标等特点。美国课后服务运行的治理对我国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以多中心治理为行动逻辑,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以教育智库为依托,探索课后服务政策决策与实践的新出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循证教学是基于专业证据解决教师“教”与幼儿“学”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极其强调幼儿学习发展的学情证据和教师基于证据的行动。循证教学的专业价值在于,为“幼儿为本”理念落实提供明确的途径,为教师突破专业发展困境提供支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循证教学要求教师要形成证据思维和修正思维,基于科学依据和专业证据,按照确定教学问题、获取最佳证据、基于证据开展实践行动、评估与改进的具体路径开展保教实践。  相似文献   

17.
柴璐璐 《教育与职业》2022,1003(3):71-76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虽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对促进职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主体责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诊改工作的深入,诊改体系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存在的体系设计与学校特色发展不适应、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不适应、利益相关方协同不适应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循证教学诊改内涵、逻辑、价值指向的剖析,建议从价值共赢、数据共建、机制共商、结果共享四个方面构建循证取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保障机制、建立信息化多元教学证据库、认清各方主体互生共融关系、营造开放理性的循证质量文化四个方面的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8.
现实政策、实践需求及环境条件都支持或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多主体如何协作是课后服务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学校的治理转型及主体情况、治理优势等因素出发,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更适于多元治理模式。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单一主体,需要基于治理视域促进课后服务的多主体协同,要凝聚思想共识,构建沟通平台;也要组织多元主体协商服务规则,灵活协作思路,以合理的方式把多元主体聚拢在课后服务的实践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双减”意见提出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基于S镇初级中学调查发现,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存在资金不足、形式单一、师资薄弱、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落地难生根”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三重脱嵌”,即课后服务理想供给与现有资源相脱嵌、课后服务价值理念与主体意愿相脱嵌、课后服务规范要求与现存机制相脱嵌。乡村地区课后服务未能有效开展不利于乡村学生素质提升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后续,需要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循序渐进、转变应试教育理念;多方协同、保证课后服务供给;因地施策、健全课后服务机制等措施来对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予以优化。  相似文献   

20.
从课后服务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课后看护、作业辅导开始走向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化发展之路。当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课程化”不是指学科课程的“结构化”,也不是指“学科化”,而是指以生为本,通过活动课程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学生多样性全面发展需求。以深圳市小学课后服务为例,分析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剖析当前我国“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堵点,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